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探讨了智驾在港股市场的反响以及面临的挑战。在小米SU7事故后,工信部对智驾功能进行监管限制,小米等新能源车企调整策略,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车企在智驾领域的投入巨大,但面临成本降低和规模化推广的挑战。不同车企采取差异化智能驾驶方案,但都存在隐性成本。目前智驾系统的挑战在于如何适应复杂场景和应对极端情况,同时普及到主流价格带的市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智驾在港股市场的反应
小米等新能源车企在配股融资后,因智驾事故引发市场担忧,股价出现大幅下跌。
关键观点2: 智驾的挑战与监管
工信部对智驾功能进行监管限制,小米等车企调整策略,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巨大,但面临成本降低和规模化推广的挑战。
关键观点3: 差异化的智能驾驶方案
各主机厂采取差异化智能驾驶方案,包括自研和外采混合模式、纯视觉方案和视觉+激光雷达融合路线等,以应对成本压力。
关键观点4: 纯视觉方案的隐性成本
纯视觉方案依赖庞大的数据训练模型,算法与数据标注是纯视觉方案研发成本中最难压缩的部分。
关键观点5: 智驾的规模化推广
推动规模化成为智驾降本的核心路径。车企通过在中低价位车型上普及智能驾驶功能,以加快普及节奏和带动智驾规模化。行业共识是规模化量产才是推动智驾成本下降的关键。
文章预览
智驾反噬港股? 文 | 耿宸斐 编辑 | 宋婉心 来源| 36氪财经(ID:krfinance)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一路高歌猛进的“智驾”被按下了暂停键。小米SU7事故后半个月,工信部出台了监管文件限制智驾功能及宣传,有参会人士透露了几大重点:L2不允许用“接管”进行宣传、不再受理“代客泊车”等驾驶员不能完全控制的功能、不允许公测等。 最新消息是,5月4日,小米调整了SU7新车定购页面中的措辞,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在这场掀起舆论危机的车祸事故之前,小米等几家新能源车企进行了一轮配股融资,刚准备加满弹药推动“智驾平权”。 3月,小米、比亚迪各自配股融资425亿港元和435亿港元,蔚来也宣布拟配售约1.4亿股A类普通股融资40.3亿港元。其中,比亚迪和小米均选择高位配股,蔚来则在股价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实施配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