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胡喜平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

胡喜平  · 简书  ·  · 2018-06-22 23:05

成长群的袁老师说起孩子的语文成绩让他焦虑,这不由使我想起曾经让我焦虑的peter的数学。

一二年级时,孩子们的成绩都差不多,自从上了三年级,peter的数学不好,就被我挂在了嘴边。后来,到了四年级他的数学果然考差了,我一边着急一边和同事感叹“没办法,都是随我”。没想到,一向温和的小侯严肃地对我说:“不要总是主观认定孩子不行,有时候说着说着就成真了。”我忽然愣住了,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大概是因为我的固定思维吧?上高中时我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特别是立体几何,简直摸不到头脑。所以大专考入中文系,未尝没有逃避数学的原因。因而数学这个科目,在我的脑海里简直就是噩梦般的存在。我又坚信男孩的智商随母亲,所以peter的数学不好,自然是一定的了。

那么到底是孩子真的不行,还是我的主观错误呢? 孩子小时,并没有显现出在某一科目中特别有天分的迹象。但是,他的英语从一年级开始花费高价上英语班,他的语文我一直在引导阅读,曾经创下一个暑假读上百本桥梁书的记录。从三年级开始,阅读一日未曾间断,到了五年级还养成了每周写作的习惯。自然,在这两科中,他从来没有让我们操过心。而他的数学呢,我既没有带着读过数学绘本,也没有督促他做口算题卡,更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没有金钱没有时间的投入,三科一对比,自然是数学要差一些。

其实,倒是有很多细节显示出他的数学天赋未必低于语、外。小学三年级时,他参加数学竞赛,没有复习就通过初赛。但我却没有重视,只觉得是个偶然。他没有参加过奥数班,却喜欢专研奥数题,但是往往被我打断,“有那功夫,还不快去做两页口算题卡。你计算不行,数学肯定考不高。”于是,后来当别人问他成绩时,他也把“我数学不好”挂在了嘴边。

事情的转机,是在peter爸去开家长会的那个期末。那次peter的数学创历史新低,但是爸爸回家后并没有严厉批评,只说:“其实你有机会拿高分的,因为你不是不会,只是计算出了问题,单计算就丢了16分,只要练一练,你肯定能拿高分。”后来,他主动做了一个寒假的口算题卡。他的数学成绩开始回升。五年级寒假,我们到永无岛学习,下午的时候老师会讲一些奥数题,peter得到过几次表扬,老师甚至送了他一本习题册。结果开学后,他的数学成绩一路高歌猛进。如今,我已不再说他随我了,因为他的数学成绩已经名列前茅。

Peter的数学成绩,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认知误区。我总以为自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其实在许多方面我相当固执。如果不是同事的善意提醒,如果不是孩子爸的有意引导,如果不是永无岛老师的及时鼓励,也许peter的数学真的会变得不行。

因此,在这里我想提醒所有曾经和我一样焦虑的家长,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充分地信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和孩子一起耐心的成长,终有开花的那一天!

日更63天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