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婴儿期失忆症(婴儿健忘症)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婴儿的海马体在记忆编码方面已经起作用,但成年后无法检索这些记忆。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揭示了婴儿记忆形成与遗忘的神经机制。研究还发现,尽管婴儿期记忆被编码,但这些记忆在成年后无法被自传体记忆系统检索,可能是由于编码后机制的问题。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观点,为理解婴儿期失忆症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婴儿健忘症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许多父母会发现他们的孩子在回忆婴儿时期的经历时存在困难,这被称为婴儿健忘症。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关键观点2: 最新研究发现婴儿海马体在记忆编码中起作用。
一项由美国多个机构合作的研究发现,在婴儿的大脑中,海马体已经能够编码记忆。研究者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了婴儿的大脑活动,发现当婴儿看到新图片时,海马体的活动会显著增强。
关键观点3: 研究揭示了婴儿记忆遗忘的原因。
尽管婴儿能够编码这些记忆,但这些记忆在成年后无法被自传体记忆系统检索。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编码后机制的问题导致的。也就是说,婴儿期记忆的神经编码方式与成人检索记忆的路径不兼容。
关键观点4: 研究挑战了传统观点,为理解婴儿期失忆症提供了新视角。
这项研究挑战了关于婴儿健忘症的传统解释,即认为是因为婴儿的海马体未发育完全导致的。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际上记忆已经被编码并存储,只是后期无法提取。
文章预览
父母可能会记得你还是婴儿时发生的很多趣事,但你自己却怎么也回忆不起来婴儿时期的记忆。这不是因为你没有别的小孩儿聪明,而是一种被称为「婴儿健忘症」(infantile amnesia)的普遍现象。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婴儿可能根本无法记住这些具体事件,因为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 2025 年 3 月 20 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科研团队在 Science 发表研究论文 「Hippocampal encoding of memories in human infants 」 (图 1)。该研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揭示了人类婴儿记忆形成与遗忘的神经机制,挑战了传统关于「婴儿期失忆症」(即无法回忆 3 岁前记忆)的解释。得出婴儿期海马体已经能够编码记忆,但后来无法检索,导致婴儿健忘症。传统观点认为海马体未发育无法存储,但新研究显示存储存在,只是提取失败。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