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彭乐乐副教授等人在《Carbon Energy》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关于锂硫(Li-S)电池的论文。该研究采用了一种协同策略,利用独特的氮掺杂三维石墨烯气凝胶作为锂正极载体和硫阴极载体,以实现Li-S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该策略确保了锂镀层/剥离的均匀性,减少了锂枝晶的形成,并促进了高效的硫氧化还原化学反应。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策略,可将每个微观单元的优异电化学特性放大到宏观级别的性能。论文还提供了关于不同硫活性材料构建致密稳定的硫阴极的详细实验数据和对比。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背景
锂硫(Li-S)电池在低成本、高密度储能方面具潜力,但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是挑战。
关键观点2: 研究目的
采用协同策略,通过三维石墨烯设计来致密化硫正极并稳定锂负极,实现Li-S电池的高能量和长循环性能。
关键观点3: 研究成果
成功利用氮掺杂三维石墨烯气凝胶作为锂正极载体和硫阴极载体,实现了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Li-S电池。
关键观点4: 实验数据
在8.6 mA/cm²的高电流密度下,器件可提供7.5 mAh/cm²的高面值容量,在1000次循环中每次循环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25%。
关键观点5: 文章结论
该研究克服了与致密厚硫阴极相关的主要限制,为开发同时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Li-S电池开辟了新的途径。
文章预览
1 成果简介 锂硫(Li-S)电池在低成本、高密度储能方面的潜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如何同时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一直是个难题。 本文,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彭乐乐 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陈卓 、 美国加州大学 Xiangfeng Duan等研究人员在《 Carbon Energy 》 期刊 发表名为“ A high-energy-density long-cycle lithium–sulfur battery enabled by 3D graphene architecture ”的论文, 研究 报告 了一种协同策略,即利用独特的氮掺杂三维石墨烯气凝胶作为锂正极载体,以确保锂镀层/剥离的均匀性并减少锂枝晶的形成; 同时利用硫作为阴极载体,以促进高效的硫氧化还原化学反应并消除不良的多硫穿梭效应,从而同时实现Li-S 电池的超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 所展示的基于多硫化物的器件在 8.6 mA/cm2 的高电流密度下,可提供 7.5 mAh/cm2 (相当于 787 W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