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技一体
鸡汤提供答案,经典敞开问题。 答案已死,问题指向思想的彼岸。 更多阅读请关注个人公众号:乾坤衍 (qky_celiang)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今天看啥  ›  专栏  ›  心技一体

谈写作2017年度推荐作者|心技一体:不谈写作的写作者

心技一体  · 简书  ·  · 2017-12-31 16:39

被推荐人的昵称:

心技一体

我该如何介绍一下自己?简书流行“斜杠青年”,我喜欢看的《冰与火之歌》中恰好有一位斜杠女王,来个拉风的开场白:

风暴中降生/龙石岛公主/不焚者/龙之母/弥林女王/阿斯塔波的解放者/安达尔人、罗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七国统治者暨全境守护者/大草原上多斯拉克人的卡丽熙/打碎镣铐之人——丹妮莉丝·坦格利安一世!!!

丹妮莉丝

看过《冰与火之歌》的朋友都知道,剧情越到后来,这位女王的斜杠越多,足足得让她的侍女给来宾们报上半分钟还有余。说相声的有个基本功叫“报菜名”,大概这意思。报完后还得断喝一声:见过我家女王,为何还不下跪!

感谢奇奇主编策划的这个活动,预感到必然又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斜杠之战。我没有啥斜杠,偶然看到这个活动,感谢奇奇主编的鼓励,来年努力更文。未必一直“青年”,但争取增加斜杠。


该作者最具代表性的文章:

为什么我们喜欢追逐热点?

笨人总有笨人捧:栖身于模糊的世界

人生不是个概念,哲学也不只是概论

观物如我

道理多得惹厌,爱情少得可怜

我基本上不写鸡汤,也不离书本。所以正宗的“谈写作”文章并不多,多的文章主要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但不是说不关心“谈写作”,写东西的人怎么不思考如何写作,只是对“谈写作”有自己的看法,对“谈写作”能否独立去“谈”持有意见。

前年有个“谈写作”的简书作者火了一阵,一边推广他的《大师的写作课》,一边宣讲“中学作文的最大谬误就是‘文以载道’的观念”。他不懂什么是“文以载道”,也不懂中国文化的传统。

这个传统可以去看章学诚的《文史通义》,里面对“著作”、“文史”、“通史”这些概念格外有强调。不过也不怪一般的人不懂,民国时候的好多史学大师们都已经对章学诚“文史”的概念隔阂了,以为章氏“六经皆史”讲的都是“史料”。但“史料”不过是记诵之学,“文史”专指“史意”。

“历史”脱离了经学而有独立,独立到了极端而有民国的疑古派,疑古派的结论就像一堆一堆碎片。“文学”也一样,脱离了“文以载道”而能独立,独立到极端也是一堆一堆碎片。杨立华在《获麟绝笔以后》中高呼李白的诗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在今天这样颂声绝响、风雅失正的境况里,凡庸卑琐被习以为常,进而被当作惟一可能的“真实”人生。这也就不难理解,何以在今天大陆的影视文化中,不仅绝难看到真实可感的善良和正直,甚至连那种有“品格”的恶也难得一见。

所谓“大师的写作课”,就是一堆碎片而已,也是现在“谈写作”的一种流俗。我不为碎片而作,是自己的一点坚持。



被推荐人行文特点和风格:

尖酸刻薄,枯燥乏味。

流量文字以讨好读者为生,大概都是“温柔敦厚、妙趣横生”的。不过窃以为文章本身没有什么“风格”,这类所谓“风格”只是“卖相”的另一种说法。写文章不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直抒胸臆表达看法而已。

“风格”不好说,但文章的“风骨”是有的。“风骨”在于文章的思想,就是《春秋》经被寄予的“义”。“义”不能悬空去谈,要用文字来表现。正是杜预在《春秋序》中所说:“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推荐理由:

好看的流量文千篇一律,无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一个社群里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既然强装“有趣”的人那么多,坚持无趣的角色总得有人来承担。既然有无数人前赴后继地热衷于这些口号式的表达,那也该有少数人反思这些口号背后的动机。

作为单个人的多数人(人们往往喜欢称之为“人民”)的确是一种总体,但只是一种群体,只是一群无定形的东西。因此,他们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无理性的、野蛮的、恐怖的。……因此,公共舆论又值得重视,又不值一顾。不值一顾的是它的具体意识和具体表达,值得重视的是在那具体表达中只是隐隐约约地映现着的本质基础。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自媒体的高烧在渐渐衰退,让读书的人真正读书,写作的人真正写作,世界本来就如此简单。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