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静园笔记

老子肤浅吗?

静园笔记  · 简书  ·  · 2021-05-19 10:39

据说唐僧玄奘西游回来后,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礼遇。对于玄奘的翻译事业,唐太宗也很支持。

不过唐太宗也有要求,因为李唐王朝以老子后人自居,李世民因此就想请玄奘与道士合作,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以教化西方,光宗耀祖。

但玄奘却不肯,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不好翻译。“佛教道教,理致天乖,安用佛理通明道义,如是言议往还累日穷勘,出语濩落的据无从”。

其二,玄奘看不上道家。他直说“老子立义肤浅。”

不过,根据历史考据,最终玄奘还是翻译了,按照他自己的方式,虽然译本最后没有流传下来。

当然,这并非我今天要谈的重点。

我想说的是,玄奘认为:老子立义肤浅。有没有道理?有没有根据?

因为《道德经》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以我所了解的知识,对《道德经》通常有两种解读。

一种是政治解读。

他们认为《道德经》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他提出的道,实际上是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所谓“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些都是很明显的政治主张,其他那些的,也可以做类似的解读,总之就是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而明其道。

两汉所谓的黄老之学,就是把黄帝和老子并在一起,事实上就是把老子学说理解为实用之学和政治秩序。

身为佛学家的玄奘大概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老子的,所以,追求精神境界的他自然会认为老子肤浅。

另外一种是哲学解读。

“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文学家木心极其推崇老子的这一句话,认为尽显他的宇宙观,对天道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的认识非常高明,超人一等,古人中几乎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境界。

我自觉水平有限,研究也不深,所以只能够提出问题,无法做过多的评价。

私下里,只有一个折中的看法。

《道德经》有没有可能是老子的随笔集,并非从头到尾逻辑很严谨的学术著作?!

就是今天谈哲学思想,明天谈治国用兵,后天又谈修身养性,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成书的时候剔除没有价值的——比如函谷关令尹喜干编辑这活,最后就成了这本大杂烩。

据我所知,古人著书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

一家之见,笑谈而已。

(全文完)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