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脑极体

豆包,大模型的磁力三重奏

脑极体  · 公众号  · AI 科技自媒体  · 2024-07-31 20:2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大模型发展的现状和挑战。经历了百模大战后,AI产业从是否有大模型转向了如何用大模型的阶段。大模型平台纷纷公开应用,但存在同质化严重、用户磁力不足的问题。豆包大模型通过拟人化产品设计、低成本化和生态合作等策略,解决了大模型落地难题,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并实现了规模化调用。豆包大模型的成功经验对其他行业和开发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大模型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大模型平台百花齐放,同质化严重;用户磁力不足,难以区分不同大模型应用之间的差异化;企业用户面临复杂的大模型应用成本,导致真正能够实现规模化调用的大模型寥寥无几。

关键观点2: 豆包大模型的策略

豆包大模型通过拟人化产品设计,解决了大模型应用缺乏魅力、产品同质化太高的问题;降低大模型使用成本,推动企业用户以更低成本、更便捷方式接入大模型;生态合作帮助豆包了解行业、深入行业,解决车内语音交互的系列痛点。

关键观点3: 豆包大模型的成功

豆包大模型通过拟人化产品设计、低成本化和生态合作等策略,成功解决了大模型落地难题,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并实现了规模化调用。


文章预览

如今,很多媒体与AI从业者都在追问一个问题:大模型,究竟堵在哪了? 经历了2023年的百模大战,AI产业迎来了从“是否有大模型”到“如何用大模型”的转换期。各个大模型平台纷纷走向了公开应用阶段,面向C端与B端提供能力繁多的大模型应用。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大模型平台百花齐放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平台之间的同质化急速加剧。C端用户很难分清不同大模型应用之间的差异化,企业用户面临着复杂的大模型应用成本,进而导致真正能够实现规模化调用的大模型寥寥无几。 在技术相对成熟之后,大模型与用户之间,似乎还是缺少了一点磁力。 我们经常讨论,没有任何底层技术可以不经过产品化探索,不进行商业逻辑设计就获得用户认可。技术、产品、商业,三者之间一定是互为犄角的态势,缺一不可。而在百模大战的进程中,行业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