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幸容sh
我是幸容,相信幸福很容易。愿意将读过的书、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幸容sh

鲁迅《风筝》|精神的伤口,不是你想治愈,就能治愈得了的

幸容sh  · 简书  ·  · 2018-12-18 22:53

2018年12月18日,星期二,晴(6-17℃)

今天跟着郜元宝教授学习鲁迅的《风筝》,心竟变得和鲁迅一样沉重。它让我想起最近朋友家发生的一件事:朋友因为一点小事,以大伯的身份动手煽了姐姐家十四岁侄女一个耳光,侄女打110报警!

获悉此事,第一时间让朋友向侄女道歉,然而并没什么用,侄女从此不愿再迈他家半步门槛。事后朋友很后悔,表示那天实在是酒后失态,看了鲁迅的《风筝》,能想象这个懊悔会伴随朋友一生。

《风筝》中的哥哥,只因为自己不喜欢玩风筝,便认为玩风筝的孩子都没出息,于是经常嘲笑喜欢风筝的弟弟。喜欢风筝的弟弟迫于哥哥的淫威,只好在一个不显眼的杂物间里自己偷偷做风筝。

没想到的是,就在快要大功告成的时候,秘密被哥哥发现,哥哥二话不说,手脚并用,就把弟弟辛辛苦苦快要糊好的风筝踩个稀巴烂,然后扬长而去,全然不顾弟弟的感受。

一晃二十年过去,人到中年的哥哥偶尔看到一本外国人研究儿童的书,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则是儿童的天使,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二十年前那一幕,乃是对弟弟进行了一场“精神的虐杀”。

认识到这点,哥哥感到一种迟到的惩罚终于降临,“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内疚的哥哥找了一个机会和弟弟谈起这事,同时诚心道歉,原以为弟弟会说“我没怪你呵”,可没想到的是,满脸胡子的弟弟笑着甩给他一句“有过这样的事”?

既然弟弟都不记得这事了,为何《风筝》中的哥哥的心却一直“沉重”着呢?看看郜教授是怎么给我们解读哥哥的闷闷不乐的。

第一种可能是,这个哥哥有点强迫症,非要别人的思想感情甚至对于往事的记忆都必须走在自己设计的轨道上,他才感到心安理得,否则就横竖不舒坦。当哥哥看到书上说自己二十年前的行为可能伤害了弟弟,就一定要弟弟承认受了伤害同时还不怪罪哥哥。

第二种可能是,弟弟说忘了二十年前的事,是用打哈哈的方法拒绝他的致歉与忏悔,如果真是这样,那说明伤害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不想和哥哥费口舌再谈这事而已。正因为弟弟至今还痛并恨着,做哥哥的“我”这才感到痛苦不堪,而且毫无办法,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第三种可能,郜教授将其提升到了弗洛伊德或荣格的心理学流派高度。这派学说认为,一个人早期的心理创伤,随着时间推移,容易压抑在潜意识甚至无意识里,表面上风平浪静,连患者本人都以为根本没有受到过什么伤害,就像《风筝》里的弟弟说他不记得了,但被压抑在潜意识或无意识里的早年的创伤实际上正不断从精神深处伤害着患者,在患者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不断流露出各种精神的症状。

哥哥想到这里,后背一阵发冷。他为自己少年时代的糊涂和粗暴感到追悔莫及,因为被害者忘记了曾经遭受的伤害,他们灵魂深处的伤口就无法愈合,而曾经的加害者的道歉与忏悔,也就永远无法完成。

当然,以上只是郜教授在研究鲁迅作品中的个人推断,至于鲁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是不是真的有想那么复杂我们没法验证,但是经过如此的解读,我们不得不承认:

人类之间相互所加的伤害,不管是轻是重,是此刻当下,还是在遥远的过去,甚或懵懂的儿时,对于受害者和施害者来说,其后果都非常严重。精神的伤口,不是你想治愈,就能治愈得了的。

回想朋友酒后给侄女的那一巴掌,的确,不论是对侄女还是朋友,都会成为他们内心一道深深的沟壑。

再次感谢郜元宝教授做的精彩解读,让我们明白关爱兄弟和邻舍,呵护幼小稚嫩而脆弱的心灵,是人类最值得去做、最需要去做、最应该去做的事。爱人如己,没有比这个更加重要的了。

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