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伈漪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今天看啥  ›  专栏  ›  伈漪

框架效应

伈漪  · 简书  ·  · 2018-09-10 21:28

      人们在得到和失去之间更害怕失去,从中会引申出一个效应叫“框架效应”,因为人们对待得与失的心态不同,有时候我们在同一种情况下,只是变化一种叙述方式,就可以让人们做出截然相反的决策,在心理学中,我们把由于表达不同,导致结果不同的现象,叫做“框架效应”。

图片发自简书App

      那为什么相同的事件,不同的表达,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呢?这里讲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会问牧师“祷告的时候可以吸烟吗?”牧师摇了摇头,他说“祷告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可以抽烟呢?你应该心无杂念,专心致志”,过了几天,年轻人又问牧师“我吸烟的时候可以祷告吗?”牧师说当然行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祷告,面对同样的情况,牧师的答案是相互矛盾的,这就是典型的框架效应,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在齐物论里面也提到一个故事“养猴人要给猴子吃果子,他先说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猴子特别生气,于是养猴人又改口说,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猴子立马就转怒为喜”,这也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源,实际上猴子一天吃的果子总数都是7个,但是只是顺序不同,背景不同,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同样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也经常被“框架效应”所左右,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受试者全部都是医生,在实验中,医生被问道“面对一个肺癌的案例,你是否愿意采用手术的治疗”,并告知后果,第一种说法:“这个手术后的第一个月的存活率是90%”,第二种说法:“这个手术后的第一个月的死亡率是10%”,虽然这两种的描述是完全等价的,但是在强大的框架效应下,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面对第一种说法时,80%的医生都采用了手术治疗,而面对第二种说法时,只有50%的医生选择手术治疗,虽然两种说法逻辑上是一致的,但是90%的存活率听上去很安心,10%的死亡率听上去很恐惧。

      这样的栗子生活中也无处不在,例如我们点网红店的奶茶,如果一杯标注18元的奶茶,需要10元的配送费,有可能我们就不买了,但是如果一杯奶茶标注28元,免运费,就有可能买了。这也是为什么淘宝上大部分的东西都标注包邮,因为商家会把这笔费用加到商品的价格里,同时这也是心理账户在起作用,我们通常会将商品价格和邮费价格放在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里。又例如人们在平时日常的购物中,更喜欢购买,标注含75%瘦肉的香肠而不是标注25%肥肉的香肠,相同的道理,95%脱脂牛奶,比5%含脂牛奶更受欢迎。

      如何应对框架效应?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叙述方式描述现状,看看我们的选择会不会变化,有个简单的八字方法“捆绑损失,分散好处”,例如如果你要讲几个坏消息,就一起讲了,几个损失同时讲加起来的痛苦要小于分几次讲的痛苦,如果有几个好消息,就分开告诉,这样就会开心多次。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