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燕归来2021

No.2021-11《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燕归来2021  · 简书  ·  · 2021-02-09 09:16

因为经常听到“心流”这个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在微信读书上看到这本书就加入了书架,但一直没读,后来看到一个书友的评论,评价极高,书评写得极好,打动了我。但翻开书发现有六篇序言,达到168页,说实话有点烦,好书用得着放这么多序吗?看了没两眼放下了。最近又看到它,就跳开序言直接听了正文。

这本书作者美国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张定绮译。

本书虽然是一本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书,读起来不算枯燥,把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小短篇。但主题太多了,很多看完就忘了,也有一些主题兴趣不大。说说印象深的。

先说说两个关键词:心流和精神熵。

心流指的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万维钢在《序言四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对心流进一步阐述:所谓“心流”,就是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时,你可能会进入的一种状态。它的特征是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会忘记自己,忘记时间的流逝,你能体察到所有相关的信息,不管工作多复杂你都毫不费力,而且有强烈的愉悦感。

精神熵: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psychic entropy),它会导致自我解体,使效率大打折扣。这种状况若持续过久,对自我将造成严重的损害,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内在失序——也就是资讯跟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或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是对意识极为不利的影响力。我们曾经为这种状况取了各式各样的名称,如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妒忌等。所有失序的现象都强迫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不再发挥预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窒息了。

和精神熵对应的就是最优体验: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称为“心流体验”。

其实我的理解“心流“就是专注到忘我的境界并感到愉悦;精神熵就是消极、分心,不能集中精力,事后后悔、空虚。比如一小时专心致志完成了自己满意的PPT,感到开心;而本来想做PPT,打开电脑看到朋友发来一条信息,就开始跟朋友聊天,或者,打开电脑准备做PPT,找不到思路,先玩会游戏,一小时过去了,PPT还一片空白,进入后悔、烦躁的状态,随便凑一篇交差了,自己也不满意,这就是精神熵。

作者还把心流理论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关于幸福,作者认为“只有在不计较好坏、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直接去找反而不会奏效“

其实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跟生活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自我和所遭遇的事情做何种阐释。改善生活,唯有从改善体验的品质着手。

还有关于工作和休闲,你认为工作时心流体验高还是休闲时更高呢?

对我们传统的观念和我们自身的体验来说,除了工作狂,没有人喜欢工作,更多人喜欢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看看电视玩玩游戏,刷刷小视频,很开心,时间过得也很快,明明很困,躺在床上拿着手机舍不得放下,手机的吸引力比工作大得多。作者的理论颠覆了我们的统:实验结果证明,工作中的“心流体验“远高于休闲时”心流体验“,不管你从事的是何种工作,你如何不喜欢你的工作。没想到吧,实际上是你在工作中获得的专注和满足感是玩手机刷视频达不到的。

为什么我们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烦恼呢?

“生活越改善而越不满足的矛盾表明,提高生活品质是一件永远没有尽头的苦役。其实只要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觉得愉快,设立新目标也没什么不好;但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现在,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关键句:”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现在“,简直说得不能再对的,我们总是盯着”新目标“,而对眼前的一切视而不见。

我感兴趣的还有关于书写的阐述:

以前书写很大一部分功能传递资讯,现在电子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的传递功能被渐渐取代。

其实书写的主要功能乃是创造资讯,传递反倒在其次。 过去,有学问的人用日记和私人信件把感受诉诸文字,给自己一个反省一天生活的机会 。若非通过书写时思想缓慢而有机的成长过程,很多观念根本不可能出现。

现在如果做一件事得不到报酬(即使少得可怜也好),就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到处在宣扬“写作变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为写作而写作,不能说是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给心灵一种表达途径,让一个人用方便记忆的方式,记录事件与感受,以便在日后重温。它也是一种分析与了解体验的方法,一种建立体验秩序的自我沟通。写作是在情绪紊乱中塑造秩序的一种治疗法“给每天坚持日更的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作者也提出:“写作跟其他心流活动一样,可能会上瘾,也可能构成危险”,真的会上瘾和构成危险,看那些死后才成名的作家就是例证,他们体验了极致的“心流”,没体验到人间的世俗幸福。

“如果把写作运用于控制体验,不让它控制心灵,仍是一件妙用无穷的法宝。”再说,我们离上瘾还远呢?哈哈


2021-2-9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