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预览
这两天在“大家”上先后看到《做全职妈妈是没追求的人生》《全职主妇最怕孩子看不起自己》这两篇文章,历数了做全职妈妈的各种弊端。
作为一个全职妈妈,我检视了一下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并没有那两篇文章说的那么不堪。不过,写这篇文章,我并不是为了反驳那两篇文章的观点,而是想分享我做这个决定的心路历程以及全职以后的体验。
我不是去年来美国以后才全职的,也不是孩子一出生就想当全职妈妈的。在同龄人里面,我生孩子算早的,28岁,工作才三年。生完孩子,正是想寻求工作上的突破的时候,加上畅畅小的时候有姥姥帮忙照看,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退出职场。畅畅上幼儿园之后,姥姥回了老家,我和先生全面接手了孩子,经过了最初的忙乱,倒也很快就适应了。那时我上班时间还算灵活,所以孩子的接送由我负责。
后来,我们搬家到了通州,单位也搬到了安河桥,这样我上班就得从东南五环到西北五环,跨越了大半个北京,单程两个半小时。我向单位申请了不坐班,每周一去开一次例会。这样过了一年多,单位制度改革,要求所有编辑都必须按时上下班打卡,我就主动提出了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那时畅畅不到5岁。
算不上是情势所逼,也不是临时起意做的这个决定。早在刚搬到通州之时,我就有了全职的念头。一方面,工作这些年,早已耗尽了最初的热情,又为他人驱使疲于奔命,很少能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一直在坚持只不过是为了糊口;另一方面,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早期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而产生的弊端日益显露,这些都需要花大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所以我们在北京有了一个窝之后,我就渐渐萌生了退意,想暂时退出职场。
可见我本身也不是一个多有事业心的人。——我觉得这一条对选择是否做全职妈妈是决定性的因素。假如事业带给你的乐趣要远多于孩子,那么还是不要选择做全职妈妈,否则会很痛苦的。
而我恰恰相反,我很乐意观察、参与孩子的成长。我所说的成长,并不是特指孩子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获得了什么样的荣誉,而是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比如她尝试了一件她以前不太敢做的事情,她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她按她所理解的世界画了一幅画,她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她所做的这些并不一定都是对的,但让我觉得有意思。
在我全职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跟孩子相处以后,她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笑得更多了,更开朗了,紧张焦虑的感觉减少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以前上班的时候,从早上一起床就要催促他,不仅是害怕她上学迟到,更是担心我上班迟到;但全职以后呢,对我来说时间就充裕了,送她上学之前做不完的事,还可以送了她以后回来做,我自己没有那么紧张,孩子自然而然也放松了。但有趣的是,因为时间充裕了,有了试错的机会(比如衣服穿错了,躺在床上发呆,等等,与早上迅速起床相违背的事情,都权当试错吧),出错的概率反而小了,效率反而提高。因为她哭的时候少了,说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少了,做她的思想工作的时候也就少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有任何高下之别,我认为这只是个人选择不同而已,就像有人喜欢住在干燥、阳光充足的北方,而有人喜欢住在潮湿、经常下雨的南方一样。虽然我自己选择了做全职妈妈,但对于职场妈妈,比如张羽、章蓉娅,当我读到她们的书、文章、微博,看到职业带给她们的干练、决断,我也由衷地钦佩。
我想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暂时中止/永久终止工作,都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权衡的事情。考虑得越周到,准备得越充分,日后的生活就越容易向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否则,大概就只有后悔抱怨的份了。那么,在做全职的决定前,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我想就我自己经历和感受说一说。
经济上的考量:全职带来的经济损失能否在其他方面得到弥补
经济问题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毕竟全职少了一个人的收入,对很多工薪家庭来讲影响还是很大的,一条腿走路怎么都不如两条腿啊。所以,妈妈全职以后,是否会影响家庭现有的生活品质?如果是降低了,会低到什么程度,对一个家庭来讲是否能够接受?经济上的降低损失是否能在其他方面得到弥补?这些都需要夫妻二人好好商量。
我们当时的情况是:没有我的工资,这个家庭的日常开销也能正常运转;有我的工资,这个家庭的生活品质也很难产生质的飞跃(房贷也不会提前还清,车因为摇号也买不了,孩子也不会上更好的学校……),也就是给孩子买玩具、去外面玩手头能更大方一点。当然,钱多一点肯定会觉得更有保障一些,但这是永无止境的。
仔细权衡以后,我们觉得我全职以后家庭的购买力确实会稍稍下降,但可以接受。其实很多时候,挣得多也花得多,而且都乱花了,并没有花在刀刃上的成就感。过去几年,我没少买那些买了用个一两次就闲置了甚至看看就搁在那里了的东西,有时候是跟风,有时候是好奇,反正网购方便,24小时就能到。浪费不在少数,自己心里其实也挺不安的。但停不下来,因为购物确实可以纾解工作带来的压力和怨气,但现在我知道,这不过是饮鸩止渴。
全职以后,随着收入的减少,我对购物也开始变得慎重起来,很多可买可不买的东西,自然就不买了。并没有觉得有窘迫,反倒觉得“刚刚好是最好的状态”(参见《刚刚好是最好的状态》)。
因为时间充裕了,我有更多的时间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齐,我也有更多的时间换着花样做家人爱吃的东西,而上班的时候,这些都是凑合的,家里只要还能住就行,饭菜怎么方便怎么来。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讲,那样的生活未必有多少品质,不过是能买更多的东西。
全职以后,有时候去买菜,就顺便去旁边的花店买一束花回来,插在家里,心情也随之美起来。那时觉得,领导的表扬啊,年底的奖金啊(要得到这些,不知道得忍受多少批评、加班、傻瓜的修改方案),都及不上这样一个家更让我感觉踏实、温暖。
而一个女人的情绪,实则是一个家庭的情绪。当我从被工作困扰的焦躁状态中解脱出来,先生和孩子也逐渐变得平和起来。当我的怨气越来越少,他们笑得也就越来越多。
所以,相比之下,我们觉得还是值得的,虽然我全职在家庭经济上有一些损失,但从其他地方得到了弥补。
另外,想在这里说一下社保的事情。全职妈妈没有工作,就没有工作单位给缴社保。那么要不要自己缴社保呢?大家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经验自行判断。我的观点是缴。虽然自己缴社保很不划算,但没有办法,相比起人民币的贬值速度,我觉得有一个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还是很重要的。而且,因为医保不能单独买,必须跟社保一起,所以要想看病有点儿保障,也必须买社保。我当时是把社保挂着一个朋友的公司,如果你不想这样做的话,北京有很多代办社保的机构,就是要多缴一些代办费。假如你根据自己的判断觉得不用买社保,那么也不必因为我这一段话改变自己的主意。
别人怎么看待你:比他人认同更重要的是自我认同
选择当全职妈妈,以国内目前的情况,除了经济上的压力,还会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因为法律和社会舆论都不支持全职妈妈(美国情况要好很多,参见《让想全职的妈妈,安心回家;想上班的妈妈,安心留下》)。所以假如婚姻基础不牢固,或者家庭习惯是谁挣钱多谁说得算的话,那么当全职妈妈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
即使不是这样极端的情况,全职妈妈也会遭到很多质疑。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更习惯老人帮忙看孩子,夫妻出去上班;另一方面,工作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假如没有工作,这个人就没有社会地位可言。
这种质疑,对高学历的全职妈妈尤甚。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最后却选择在家里看孩子,好像前面十几二十年的辛苦都白费了,而且也对不起父母这些年的养育之恩。当父母在老家聊起各自的孩子,张三的孩子有一份如何体面的工作,李四的孩子一年又挣了多少钱,孝敬了父母多少钱,而我们的父母一对比,自己的孩子,当年读书的时候也是如何风光,寄托了一家人多大的希望,如今却只能在家里看孩子。父母的落寞、失望可想而知。作为儿女,想一想心里都觉得疼,无法面对父母。
为此我也挣扎了很久。但最后我还是觉得,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今天的我之于我的父母是如此,以后我的孩子之于我也是如此。《无声告白》里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做真实的自己。”当我萌生了全职的念头,并且检视了自己的内心,觉得那就是彼时我向往的生活,而现实条件也没有不允许,假如我因为种种顾忌而不去尝试,我会觉得特别遗憾。
还会遭遇周围人异样的眼光。那个时候,孩子放学我去接她,就常常被问及是不是没上班,为什么不去上班之类的问题。有人表示同情,觉得没人帮我们;有人表示鄙视,说谁谁谁既上班又带孩子也兼顾得挺好的。我都一笑而过。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日子终究是要自己过的,所以不必太介意。
但有一个人的态度和意见非常重要,那就是先生。家庭是一个整体,太太选择全职,影响最大的就是先生。不说别的,少了一个人的收入,另一个人肩上的担子就会重很多,家庭面临的风险也会大很多。这些后果,需要两个人一起甚至包括孩子一起承担,所以需要深入沟通,达成一致。我和先生前前后后讨论了差不多一年,可以说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
当然,预先的讨论和真正全职以后遇到的问题还是会有差别,而且有些事情,想得到,想得好,但做不到。尽管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刚刚全职的时候,我心里也有巨大的不安全感,常常遇到一点儿问题,就往我没有工作上扯,觉得他是在瞧不起我。事实上,很多时候跟有没有工作完全没有关系,只是我内心不安定的一个外显。因为有了这个借口,反而阻碍了我们寻找问题真正的原因。所以全职妈妈在这个事情上千万不要过度敏感。
在以前呢,我对“平等”的理解是非常僵化的。比如我觉得我们俩都上班,那么下班回来,我接孩子做饭,你就得洗碗拖地,家务我们一定要掰扯得清清楚楚。慢慢地,我开始觉得,家庭里的每个人能尽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平等。比如先生更愿意投入工作(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糊口的方式,也是兴趣所在),而我更喜欢操持家里,那么我多做一点家务,让这个家更接近我向往的样子,在家庭范围内,我们“各尽其才”,这也挺好的(不过我要求先生每个周末做一顿饭,因为我觉得会做饭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假如有一天我要回老家或者生病住院了,至少他要能给自己和孩子做一口吃的,而不必让我挂心)。我并不觉得全职以后多承担一些家务就是一件很低贱的事情,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同时我也心存感激,因为有人帮我肩起生存压力的闸门,使我得以尝试我想要的生活。
还有一个会困扰全职妈妈的问题是:孩子会不会因为我没有工作而瞧不起我?以我自己的经历、看到的和听到的,我觉得不会。在我全职以后,畅畅曾经多次说过,她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她想要妈妈接送,每天就是妈妈接送。而有的小朋友想要妈妈接送,但妈妈要上班,没法接送,还哭呢。孩子小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妈妈的陪伴,至于妈妈其他的头衔,她都不是很在意。
至于长大以后她会如何看待妈妈没有工作,畅畅现在还不到七岁,我无法肯定地说她以后一定会是怎样的观点,我也不确定,我会全职到她成年。但我曾经在知乎、豆瓣上看到过很多人的讨论,那些在童年的时候妈妈没有工作,给了孩子充足的照顾和陪伴的人,成年以后都对妈妈的选择心存感激。除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妈妈没有上班,又把没有上班的委屈和愤怒撒向孩子,总是对着孩子唠叨“要不是因为你……”(这一点我下面会谈),孩子是很讨厌这样的妈妈的。
我觉得,孩子会怎样看待妈妈,还是取决于妈妈怎样看待自己。一个人只要不看轻自己,就没有人能瞧不起你。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是孩子逼你做出牺牲
还是刚全职的时候,跟以前一个同事聊天,她说:那你做出的牺牲也挺大的。
我赶紧纠正她:我并不觉得这是牺牲。生活到了这里,我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如此而已。
我确实是这样想的。全职并不是牺牲,尤其不是孩子逼我做出的牺牲。
早在我还在考虑全职问题的时候,身边就有已经全职的朋友提醒我:一定要想明白,这是你自己的决定,并不是孩子让你全职的,以后万一遭遇什么变故,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当年要不是为了你……”,这比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还要坏。
因为有了这样的提醒,所以一开始我就反复地考虑过,假如全职了,假如遇到最坏的情况了,我能不能承受,我会不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我养了10年的兰花,多次搬家都一直相伴,不知道现在可好
豆瓣上有一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我看过其中一些讨论,“要不是因为你……”确实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跟你爸/妈离婚了”,“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过得这么惨……”孩子仿佛有一种原罪,正是因为他/她的到来,而成为父母种种不幸的根源。我当然不愿意自己成为这样的妈妈,这正是我要引以为戒的。
所以我反复确认,全职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全职是不是我主动的选择?既然是,那我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无论以后遭遇什么,那都是我自己的事,跟他人无关。
我们的社会,给人选择的机会特别少,人总是要为其他人而活才显得高尚。因此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不敢承担后果,遇到问题总想把责任推给别人。其实选择的权利和承担后果是相辅相成的。成年人应该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个人成长:除了孩子,你还打算做点什么自己的事情
做全职妈妈,还有一种担心是:会不会跟这个社会脱节?
我觉得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现在网络资讯这么发达,即使你不主动寻找信息,很多信息也会主动找上你。像我现在,隔着大半个地球,不看新闻,不玩微博,仅仅依靠微信,我也能获得不少信息,大致了解现在整个社会的脉动。除非你关闭自己的心,不想接受任何讯息,否则谁也不能让你跟这个社会脱节。
当然,职场的一些规则、处事方式有可能会慢慢遗忘,但这些都是小case,捡起来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如果全职妈妈确实是你想要的生活,完全不必纠结于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你怎样看待你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外部那些细枝末节。
但你永远不能放弃个人成长。特别是当孩子上了幼儿园,除了家务,你有一些个人的时间,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的时候。
我所理解的个人成长非常宽泛,凡是能帮助一个人更好地生活的都算,所以不局限于学一门技艺,发展工作的时候无暇顾忌的爱好,学习掌握自己的内在经历,尝试你有兴趣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种成长。
在北京的时候,我选择了运动、阅读和学英语,尤其在阅读上投入较多。多年来,忙于工作,疏于阅读,内心感觉很贫瘠。阅读像是打开了一扇窗,后来再遇到问题,就开始向内求,而不是埋怨、愤怒。
有时候也做一些兼职,帮给别人看稿子或者写稿子,但量不会很大,并不以挣到多少钱为目标,只是不想生疏了这么多年的业务技能。很显然,假如想挣钱的话,还是去上班比较划算。
我不确定,假如没有来美国,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我还会不会全职,因为小学可以托管,但同时课业要重很多。
但人生没有假如。
突然就拐了个弯,来了美国。在这里,真的是没班可上,语言仍有障碍,而我以前的工作经验也完全用不上。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我想,人生的某一阶段,能够放空自己,也不是什么坏事,空了,才能装下新的东西。
现在,在每个工作日大约六个小时的个人时间里,我要花一半的时间去上英语课,然后运营这个公号、阅读、锻炼,处理家务和日常,偶尔也写写毛字,生活排得满满当当的,但并不觉得紧张,大概因为这些都是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吧。
只是,我也没想好我以后想做什么。好在这里的生活节奏并不太快,我有时间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去做决定。也许若干年后,我回过头来看这一段经历,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蓄积能量的过程。
对于现在这样的生活,我说得上喜欢,虽然有一点点寂寞。我希望自己的内心,配得上这样的生活。
作者说
HI!我是罗环环,一个6岁女孩的妈妈。
现居美国,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读完我的文章有收获,记得打赏、关注和点赞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