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草案进一步审议,共5编,包括污染防治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等。文章介绍了各编草案二审稿的新修改及回应的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看点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过罚相当原则及打击弄虚作假行为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进展和重要性
我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态环境法典的立法进程又进一步,草案共5编,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后,再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关键观点2: 污染防治编草案的修改重点
污染防治编草案瞄准大气、水等污染防治短板弱项精准发力,完善相关标准和监管措施,推动空气质量、水质的持续改善。
关键观点3: 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强防治
污染防治编草案二审稿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予以加强,涉及财政资金保障、农业投入品管理、农业废弃物处置等规定,以响应社会污染问题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关键观点4: 过罚相当原则的落实
法律责任和附则编草案二审稿进一步落实过罚相当原则,优化调整罚款相关规定,回应各方建议,以避免环境执法实践中出现的“小过重罚”和“大过轻罚”现象。
关键观点5: 打击生态环境领域弄虚作假行为
草案二审稿严厉打击生态环境领域弄虚作假行为,增加对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确保数据真实,防范环境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