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贵成
喜欢读历史,评天下杂事。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搜狐教育十佳名博、2013年凤凰网十大文化历史博主。微信公众号:谈史说世(sxxywgc)
今天看啥  ›  专栏  ›  王贵成

中国到底该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王贵成  · 简书  · 历史  · 2017-11-28 09:40

       2017年9月21日,双一流大学的名单终于出来了。果然不出世人猜测,原来的985、211大学纷纷换了个马甲,重新以双一流大学的面目傲然屹立于中华大地。呜呼!中国教育改革就这样进入一个新阶段了吗?一时间,我无语了。

      其实,2016年高考志愿填报完没多久,双一流大学就将呼之欲出了。当广大学子和家长正对985、211大学念念不忘之时,突然晴天传来一声霹雳:985、211大学有被废除的危险。这可不是容易受蒙蔽的无知小民在传播谣言,而是来自官方媒体的报道。据央广网北京2016年6月30日消息,日前,教育部通过官方网站宣布一批985、211工程建设的失效文件。其中包括2004年发布的《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2009年印发的《关于印发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此等消息一出,这才再次引发关于“废除985、211工程”的联想和网民热议。

       想那985、211大学,在小民百姓眼中是何等的神圣,芸芸众高考学子更是对其顶礼膜拜不已。如此神圣的一干大学,如今为什么会让人们引发废除的联想和热议呢?照鄙人看来,这全是国人对世界一流大学希望过大进而失望的一种表现而已。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如今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让人不好意思的是,中国的大学发展却进步不大,说原地踏步也不为过。而国人的世界一流大学情结却是异常强烈的,为了能使中国能有几所世界一流大学,中国政府不惜举国家之力,大干快上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于1998年,推出了“985工程”。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只有9所,至2011年年末,共有39所高校位列其中。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又推出211工程,意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共计112所高校,其用意是集中优质资源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这两大工程曾连续10多年被纳入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


       在这儿,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今年已90岁高龄的厦门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不同人的看法并不一致,并没有绝对标准,但一般来说,公认的一流大学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是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在办学中贯彻这种理念形成校风学风,并形成凝聚力。第二是教师的水平普遍较高,这个水平既包括较高的学术水平,也包括优秀的师德;同时还要拥有杰出的大师。第三是毕业生的总体水平较高,在社会上普遍受到好评;而且其中有若干有突出贡献的校友。

       而列入“985工程”、“211工程”的高校,都纷纷列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比如,北大计划在2018年,清华计划在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今,马上就到2018年和2020年了,北大和清华这两所在中国还算一流的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了吗?尽管有的野鸡排行榜已经把这两所大学排进了世界一流大学,但从两校在高考招生时的猴急相和互相掐架拆台来看,看不到一点世界一流的影子,还不用说状元招了几十年,竟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产生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这像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派吗?

      既然“985工程”、“211工程”都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难怪人们要产生废除这两大工程的联想了。事实上,国家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设想,也加深了人们的这种联想。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同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可惜,在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985工程、211工程并不是要被废除,而是纳入了新的方案中。一味地折中调和妥协,屈服于985工程、211工程这些既得利益,就算提出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国就真的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吗?恐怕等来的又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还真应了那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想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就必须废除985工程和211工程。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说的那样,我国应该明确废除985、211这一学校身份标签和概念,给每所学校平等竞争的环境和空间。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211工程”“985工程”对人才培养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大学被人为划分成三六九等,用大跃进的方式妄图制造出世界一流大学,这样的政府行为,手笔不可谓不大,魄力不可谓不雄,但这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人造工程造成的罪孽也不可谓不深重。

       首先,这种人造工程限制了学校间的平等竞争,大学头上所戴帽子的不同,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了大学的基础发展资源实力。拥有211和985工程帽子的大学,得到了来自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国家部委的大力财政投入和政策资源支持,拥有相对丰富的科研资源(包括国家层面的项目和课题),学校的整体发展条件和基础较好,发展空间较大。有统计数据表明,2009——2013年,211、985高校拿走了7成的政府科研经费。而那些没有985、211工程帽子的普通大学,由于不在工程项目之中,成了没娘疼的孩子,非但获得的国家财政投入十分有限,政策资源支持力度更是捉襟见肘,尤其是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院校,只能依靠当地政府微薄的财力投入来维持大学的日常运转,大学的发展举步维艰,缺乏强大的动力源支持。时间一长,大学的帽子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愈发严重,由此造成了大学的两级化发展格局——985、211工程大学一花齐放,普通大学万马齐喑。实际上,这种人造工程的实施还养了一批懒汉,不少985、211大学躺在211名号下呼呼睡了大觉,严重缺乏进取、竞争和创新,以逸待劳久了,只能离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其次,这种人造工程制造了严重的学历歧视。学生的毕业证不同,享受到的社会待遇是冰火两重天。尽管教育部门下禁令禁止用人单位表明学校的门槛,但是在实际操作环节,“只要985、211大学毕业生”,似乎已经成了现在不少企事业单位招聘的潜规则。部分大学在招聘时出奇地苛刻,对基础学历也提出了要求,通常要求“双211”或者“双985”,更有甚者,部分高校在招录新教师时,新进博士还要查三代学历,看你的基础本科学历是不是“211”,这样就将大部分非“211”的优秀毕业生拒之门外,失去了平等竞争就业的机会。这种学历歧视不仅停留在就业上面,也反映在考研和出国上,“211”大学的学生保研和上好大学的比例要比普通大学的学生高出很多,普通非“211”大学的毕业生想考“985”“211”的研究生难度非常大,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在调剂时至少要求211毕业。

       看看,人造工程大学的实施,让学生刚踏入社会,就饱受身份歧视之苦,更严重的是,这种学历歧视加剧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名校情结”和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种南辕北辙的行为,又怎能让中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呢?

       何况,随着适龄人口减少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0%,这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将由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在普及化阶段,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实现特色、差异和优势发展,这是摆在中国大学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多年的实践证明,“985”“211”这种人造工程根本无法解决这一严峻问题。所以,是到了壮士断腕,该毅然废除“985”“211”工程的时候了。

       当然,高层可能也已经认识到了这种人造工程大学的危害性,才改弦更张提出实施国家层面的“双一流”项目。这是让人乐观的一面,但高层对这种人造工程还是有点举棋未定,不忍痛下杀手毅然废除,这又怎么能把“双一流”项目搞好呢?

       目前,废除985、211的阻力,主要在985、211高校身上,这些学校所在地方政府、学校办学者和教师、学生,已经享受惯了985、211带来的虚荣和光环,并不愿意失去这一贵胄身份,这就必须要从国家层面来进行改革,否则,985、211的继续存在,会妨碍双一流的扎实推进。

       须知,只有废除“985”“211”工程,才有希望让中国大学改变以往大而全而又雷同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探索以小而秀的创意型精细式发展模式,带动学科的科研绩效评价,优化学科的进出机制,鼓励一流学科的特色建设与发展,同时也不排斥末位学科的退出与淘汰;也才能从根本上鼓励大学、学科之间的竞争,将竞争的延伸到国际舞台,以竞争促发展,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实现大学的特色、差异和优势发展;也才能给那些非“211”大学带来发展的契机,这些大学的优势学科也才能有希望被纳入到国家的“双一流”发展战略之中,与原“211”“985”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后续的发展历程中,如果发力,很多非“211”大学也将具有巨大发展空间,能够远超那些人造工程大学,甚至在全国出名,在世界出彩也未可知。

       不管国家实施什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项目,有一点善良的人们必须要明白,那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从来不是靠政府计划出来,而是由学校在自由、自主的办学环境中平等竞争而来。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能培养一流的人才,能产生真正有世界影响的一流成果。而实现这样的目标,是需要长期的积淀的。纵观所有现今的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通过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逐渐形成学校的国际影响的。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政府千万不能越俎代庖,一定要无为而治,政府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保障对学校的投入,并鼓励大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二是要给大学创设宽松和平等竞争的教育环境,帮助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从我国目前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正是由于缺乏现代大学制度,才导致目前办学存在比较严重的行政化和功利化倾向。

      要知道,没有现代大学制度,就很难有世界一流大学。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