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ChipGPT与LPCM智能体参加“芯原杯”电路设计大赛,取得显著成绩。两支人机协同团队在初赛中拔得头筹,并超越90%的国内顶尖高校硕博研究生组成的精英团队。此次大赛展示了全新的芯片设计模式,即人机协同,其中AI智能体在芯片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大赛的背景、任务、以及人机协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和背后的技术突破。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联合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ChipGPT与LPCM智能体取得大赛显著成绩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西南交通大学组成的联合团队,通过操控自主研发的ChipGPT和LPCM智能体,在“芯原杯”电路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展现了人机协同在芯片设计领域的潜力。
关键观点2: 大赛背景及任务
竞赛由国内领先的芯片设计企业芯原股份主办,聚焦于当前全球大热的开源指令集架构RISC-V。决赛阶段的赛题是一项典型的芯片前端设计任务,要求参赛者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并实现一个高性能的RISC-V向量协处理器。
关键观点3: 人机协同的新模式
工程师的角色在比赛中转变为AI智能体的操控者和引导者。他们理解设计规范,将其转化为高质量的Prompt输入给智能体,由智能体完成设计架构和Verilog代码生成。这种模式提升了设计迭代速度和创新的效率。
关键观点4: 技术突破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ChipGPT团队在芯片大模型方向持续深耕,并在多方面进行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包括构建高质量数据集、硬件语言专属微调、融合领域知识与工具等,这些技术突破为人机协同在芯片设计领域的优秀表现提供了支持。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