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故小白

读书到底是什么?

故小白  · 简书  ·  · 2019-01-02 20:36

引言

新的一年来了,很多人在盘点自己2018年做了什么,我看到很多人的成绩单上写着:读了100本书。

我不清楚这算不算成绩,只是我犹豫的是,如果把读的数量当做唯一的考量标准,那你就走火入魔了。

读书从来不是目的,增长知识才是。

读书并不等于增长知识,读过了结合实际去用,丰富灵魂,指导生活,才是。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特别好玩,原话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说:

读了书,当看到水浪波涛汹涌,你可以说出:百川归海,奔流不息。而不是说:哇,那多水。当你看到晚霞铺满天地时,你可以说出:夕霞似火,大地飞红。而不是说:啊,好红。

听起来意境就不一样了,读书,是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想象空间,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这当然也是一种结合实际的用啊。

其实,很多人去读书,不止追求数量,还走入了一个误区。自称实干家们,看不起读书人,认为他们一天到晚看书,浪费了时间,还没有赚到钱,所以,把爱看书的人称为书呆子。在世人眼中,这并不是一个好词。

02 

有些人看不起书呆子,觉得他们一天到晚掉书袋,什么都不会,于是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我看这是陷入了误区。

首先要明白的是,不是读什么书都称之为读书。至少,在我看来,每天读一堆吸引眼球的网文,这不叫读书。相反,如果每天泡在网文里面,人很容易就废了。

如果只是为了集邮,想看看自己一年能看多少书,就疯狂生搬硬套,读完了,又全忘光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是浪费时间。

还有一种,寻找各种书单,别人说这个好,买,别人推荐那个,买。看似是自己在读,其实不过是别人的傀儡。

最近有一种扫码非常热闹,我们经常看到朋友圈里放一张图,说是让帮忙扫码,集齐了多少个好友扫码,就可能免费得了某一本实体书,或者是多少本电子书。我不知道这种书别人领来到底有没有看,我只知道的是,有那个请好友帮忙扫码的时间,还不如把手上的书多读几遍。

俗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在我看来,你深入透彻地了解一本书,如果可能,你成为这本书的代言人,比你读多少本书都强。

03

“整天看书,又不考大学,有什么用呀。”

我前几天,刚听到有一位朋友跟我诉苦。说她亲人认为,读书是学生才该做的事,她是闲得慌才读书的。

很显然,她遇到的问题还是很大众的。因为很多成年人,就是认为,读书是在学堂的事,走入社会,学习这个过程便完成了。

成年后,进入社会后,就应该想尽办法挣钱。首先来说说挣钱这事,我们为什么挣钱呢?因为我们想要过得更好一点。如何过得更好一些呢,其实不妨看一下社会的大背景,撇除一些靠家庭的人,以自己努力过得更好一点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

而想要在某一方面突出,是很难的。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都能做到80分,也就是优秀。但想要卓越,你需得另辟蹊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看得书多,思考的角度就广,看到的点就深,思维上的优势是通往卓越的不二法门。

再者,学习一辈子的事情,我们的生命很短,如果把它比作一条小河,长度我们不能扩展,但宽度,深度我们却可以深入挖掘。

怎么挖掘呢。

读书,旅行,见人。

04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也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一个人只顾埋头读书,不迁移到生活中,不看看周边的人,那也只是个“空心人”而已。

这个词,是我突然想到了。

我始终认为,书上的知识再好,也好不过人。不要陷于读书,人才是最好的书,事才是最好的书,经历也是最好的书。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因为当我们没有经历时,在书上看到的事与道理,我们不能理解,一晃神就过去了,根本没有留意到,而当我们在人中学,在事上练,那些经历堆积在自己心里,再看到书中的内容时,会恍然,原来是这样啊,感同身受了,于是对书中的内容也就理解更深。

我之前也看过许多书,但大部分都印象不深,影响也有限。真正影响我最深的是,我曾经犯过的错,我曾经做过的事,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于是结合现实来思考,当书中的道理,或被否定,或被验证后,我读过的书,便几乎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可以随时取出来用。

而当一本书里讲的东西,对我来说看起来能读懂,但却关系不大时,我对它的理解是不够的。

所以,书上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所有的书,当我们读时,用的都是自己的解读方式,用的是我们以往的经历。

听到这里,我想大家可能明白了。如果一个人的经历是一片空白,那读书的作用是大打折扣的。

所以,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指导生活,那就不要停留在书中,从事中学,从人中学,你走过的地方,吃过的东西,都可以“读”,然后思考,深融于心。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可塑性非常强的地方,当你学会思考,把大脑里的信息勾连起来,每天产生链接,当链接的频次够多,大脑就会更灵活。你头脑里的神经元链接得更多,你的记忆也就越强。之后的调用,就会毫不费力。

这其实也是记忆与输出的过程。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