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中国科学报

同济大学建筑毕业生留学回国做厨师,是社会进步吗?

中国科学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24-08-06 19:3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高考录取招生中的反常现象,即一些高分考生选择非传统的高校和专业。文章认为这种选择是个体思想开明的体现,也是教育体系完善和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文章还提到年轻人选择职业时不唯‘分数’论,而是追求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的发展道路。同时,文章指出学校‘门户’和职业工种歧视的问题,并强调打破这种歧视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反常现象:高分考生选择非传统高校和专业

文章讨论了今年高考录取招生中的新现象,一些高分考生选择师范院校、公安警察院校、职业院校等,而非传统的‘985工程’、‘211工程’高校。

关键观点2: 彰显个性:年轻人的选择是对传统评价体系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按常规选择学业和职业,这既是个体思想开明的表现,也是教育体系完善和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关键观点3: 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年轻人的选择挑战了传统的教育评价和选拔体系,这种不‘循规蹈矩’的做法对教育理念和行动改革意义重大。

关键观点4: 摆脱唯‘分数’体系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唯‘分数’人才发展道路不符合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鼓励年轻人按自身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选择人生。

关键观点5: 就业市场变化与人才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科技发展,就业市场出现变化。大学毕业生需要调整自身定位,寻找自身知识才华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

关键观点6: 打破学校‘门户’和职业工种歧视

文章讨论了学校‘门户’和职业工种歧视问题,并强调打破这种歧视的重要性。年轻人通过选择非传统职业,展现了对这种歧视的回击。


文章预览

文 | 樊秀娣(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高考录取招生出现了一个“反常”现象,即某些师范院校、公安警察院校、职业院校受到高分考生的青睐。 说“反常”,是因为他们的高考分数足够考入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高校,但他们却主动“向下择校”。 事实上,近年来这样的“反常”现象还有很多,比如“逆向考研”“名校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回炉’”,等等。 就在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同济大学建筑专业毕业生崔迪花30万元留学,回国后做厨师。当被指学历浪费时,其本人回应“选择了一条最想走的路,之前接受的教育无形中有帮助”。 在笔者看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求学、就业等发展道路上展现出的这种彰显独特个性、不走寻常路的做法,既是个体思想开明的表现,也是教育体系完善和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不“循规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