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凯沐

季羡林与《清塘河韵》:我怎样写散文?

凯沐  · 简书  ·  · 2018-07-14 15:09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季羡林先生自是散文写作的名家。今日读他的《清塘荷韵》,真真韵味十足,尤值夏日,仿佛于立于朗润园旁的亭子里,狎一口淡茶,看怒放的荷花,捧上这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喜不自禁。

眼观美景,心必有得。除去文章带来的审美愉悦外,还应在散文的写作上获得一些启发,方能解决现实问题。这才有了写作此文的初衷。

季先生不仅写散文“得心应手”,还写过一些散文写作上的经验总结,他的另一篇散文《漫谈散文》中就谈到了散文的精髓乃是“真情”。真,就是真实。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又分享了散文在结构,开头,结尾,练字方面的经验。

《清塘荷韵》一文中,季先生写了他从朋友那里拿来荷花种子,种荷,等待花开的过程,从中领悟到生命的活力,整篇散文流淌着季先生对于荷花深深的喜爱。

从结构上说,季先生赞成以写诗的方式写散文,一来由于追求一种诗歌的韵律感,二来,写散文需像写诗歌那样千锤百炼,而不能随意胡来,散得完全没有架子。

1.开头与结尾。散文以“楼前有清塘数亩”开头,平缓而耐人寻味。结尾以“我为我的"季荷”祝福””,言有尽而意无穷。

2.关于散文中的“练字”。在《漫谈散文》中他提及散文写作不能“散”,不能“随意”,每一篇文章都需“惨淡经营”,有意为之而不留痕迹。就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一样,意境全出。文中有一处描写,我觉得非常细致:

水面上我看到的是绿肥,红肥,”、“一片莲瓣堕入水中,他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二为一,像小船似的飘在那里。”

常见的描写是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一番“绿肥红瘦”的景象,而季先生怎么用了“绿肥、红肥”呢?仔细想来,必是由于时令不同,荷花开的大小不同,绿肥红瘦可能是荷花刚冒出来的花骨朵,而绿肥红肥则可能是荷花怒放的季节里,肥硕的荷叶和灿烂的花朵齐在。

“水中的倒影”怎么会从下往上“落”?为了理解这个“字”,我找了一副图片了(没有找到荷花的图片),脑补了彼时的场景,对季先生的空间感悟力感到惊叹!

图片发自简书App

3.韵味。在文章后段写了一位邻居数已经开花的荷花,这看似是一支闲笔,一方面表现了季先生及邻居喜爱荷花。另一方面,为文章增加了鲜活的日常画面感,读完不禁能想象出邻居喜爱荷花的执拗,在看似平淡的文字叙述中加入了情节,真是“文似看山喜不平”。

以上便是我结合季先生的《清塘荷韵》和《漫谈散文》,做的一些浅浅的思考。

后记:来简书大概一月有余,成绩不大,教训不少。若以一个普通写作者要求自己的话,原因大抵在于在阅读和写作的中间环节——模仿和思考功力不足,从今始,当有所改观。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