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态度1988
书,虽然不能直接帮你解决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
今天看啥  ›  专栏  ›  态度1988

《幸福的家庭,从来不是三观相合,而是不争对错》

态度1988  · 简书  ·  · 2021-04-03 03:15

当家人的幸福大于坚持“三观”的时候,对错已经不重要了。

知乎上有人问: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最高赞回答是:幸福的家庭都不争对错。

很多人喜欢把家庭矛盾归咎于“三观不合”。可是,哪有那么多的三观相合?

更多的时候,只是不分对错。

《辛普森一家》里有一句话说的好:“亲爱的,如果你太好胜,永远都不会快乐的。”

01

马东主持节目时曾提及他的母亲,他说,76岁的老母亲,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关灯,屋里灯亮着,只要没人在,她就第一时间关掉。

马东一开始还告诉母亲,一开一关会影响灯的使用寿命,一直亮着也费不了多少电。

但在发现母亲每次说“好”,紧接着又关上之后,马东再也不和母亲计较这样的小事。

马东说,节约用电已成为母亲的思维定势,就算你告诉她不用随时关灯的道理,她也改变不了自己过去积累下来的行为。

想想我们的父母亲不也正和马东母亲一样:

你可能一遍一遍地告诉他们,隔夜的剩菜不要再吃,可他们应声之后,接着把剩菜放入冰箱。

你可能一遍一遍和她们强调,不要再给孩子买零食,可她们答应之后,转身会带孙子去超市……

但很多人没有像马东那样,做到不和父母争对错,而是冠以“三观不合”,嫌弃他们墨守成规,甚至为了自认为“正确”的小事和父母争的面红耳赤。

伤害了父母的同时,更是让彼此有了隔阂。

夏天的时候,同事刘仪和我抱怨过他的父亲。

他说,母亲去世的早,农村夏天热,好不容易让父亲来城里避暑,结果闲不住的父亲,第二天天不亮就去广场捡矿泉水瓶。

他告诉父亲,他的做法会让别人说儿子不孝顺,父亲说自己习惯了劳动,也过不来城市老年人的那些娱乐活动。

儿子说父亲不懂得享福,父亲说儿子看不起自己,最后的结果是,老人摔门而出,回了老家。

这样的小事,谁对谁错,根本不容争辩。

子女应该明白,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即使他们的一些行为在你眼里,是不合时宜的,是有失体面的,但想想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想想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这些小事就不再是事。

《礼记》中说到“孝子之养”,首先是“乐其心”,就是让父母心情快乐。

02

杨绛在《我们仨》里说过这样的小事:“我和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的读音。

我说他的口音带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

我也尽力伤他。

然后我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人公断。

她说我对,他错。

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

夫妻相处总会有分歧,一定要争个对错,殊不知,赢得了结果,却输了感情,自己也落个不愉快。

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对一些小事上纲上线:

你想去学瑜伽班,Ta非说买个垫子回家练。

你要去外面吃饭,Ta非说外面都是地沟油。

你说大海很漂亮,Ta非说大海淹死过很多人......

这样的事情,谁对谁错?其实都没有错,不过是看法不同,小事而已。

和伴侣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不欢而散之后,总有人问起:好的婚姻,到底是什么样的?

有人可能会回答是三观相合。

好的婚姻三观固然重要,但比三观相合更重要的,是不争对错。

刘涛和王珂的爱情故事为很多人称道,刘涛在一次访谈中说到彼此的相处之道,就是不争对错。

“有时候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但争论的过程会让大家觉得累,心里不舒服,我觉得任何的计较都是伤害。”

生活中,没有三观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家人之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

比三观更重要的是,你理解我,我理解你,遇到问题不剑拔弩张,不追究谁对谁错。

网上有一个小故事。

一对老夫妻吵架,丈夫总让着妻子。妻子问:“明明知道我错了,为什么还让着我。”

丈夫说:“因为我怕吵赢了,输了感情,丢了你,我就输了人生的全部!”

婚姻里,哪里有那么多的三观相合,不过是你在争吵,他在笑。

03

《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中有一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有一个女孩,在和妈妈散步的路上,看见被人丢弃长着绿毛的胡萝卜,喊道:“妈妈,快看,胡萝卜带绿帽子了。”

女孩的话,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妈妈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凶巴巴地对女孩说:“什么绿帽子,下次不允许这样说了!”

女孩一脸迷惑,不知道妈妈为啥突然变脸,吓得也不敢再说话。

把长毛的胡萝卜看成“胡萝卜带绿帽子”,多么奇思妙想的创意,却遭妈妈一顿批。

其实,孩子只是将自己熟知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但大人总是以成人的思维去评判孩子的说法是错误的,不仅会折断孩子发挥想象的翅膀,更会阻断孩子表达自己的欲望。

知乎上一位网友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三年级的小女生说自己怕鬼,吓得晚上都不敢睡觉。

妈妈再三和她强调,世界上不可能有鬼,让她别瞎想了。

孩子只好向爸爸倾诉。于是爸爸问她,鬼长什么样?

孩子回答,是黑色的,一回头他就不见了。

爸爸陪孩子聊了很多,才得知,孩子在路上经常看到鬼。

接下来,每天放学爸爸都悄悄跟着孩子,想看看孩子眼里的鬼到底什么样。

结果发现,有一个中年男子尾随自己家孩子。

爸爸立马报了警,妈妈得知后,后怕不已,庆幸爸爸听了孩子的“胡话”,让孩子安然无恙。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强调我是大人,小孩子你就得听我,我知道的比你多,我当然是对的。

却不知,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不同。孩子的世界充满想象力,大人的认知不一定适合孩子的童真。

哪里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孩子只不过在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已。

雪化了是什么?

比起标准答案“雪化了是水”,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难道有错么?

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家是藏爱的地方,不是说理的地方。

懂得退出家庭“战场”,绝不是逃兵,而是智者。


《余生很长,别慌张别失望》

很喜欢视频的前后演讲,像是安排我们和自己的人生来了一场和解。

它先告诉你,大多数人眼中“最完美”的人生模样。

18岁成人,22岁大学毕业。

25岁工作稳定,30岁之前结婚生子。

人生慢慢稳定,直到过完这一生。

这种感觉,就像是把人生简单而粗暴地划分成了无数个刻度,似乎只用听从和照做,就能过好这漫长的一生。

可另一方面,它也裹挟着你,不敢晚走一步或者走错一步。

否则,你就会听到这样的话:

“事业编才靠谱,创业的人都傻”

“35岁之前人生什么样,这辈子估计就这样了”

“30岁之前一定要结婚,要不然就嫁不出去了”

……

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好像被圈死在一个个方格里,不敢有太多期待,不敢走得太远,也没有余地往后退。

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在午夜梦回的时候轻轻问自己:难道这一生,只能有这一种活法吗?

而视频的后半段,已然告诉了你答案:

这世界运转得太快了,有时候我们还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被其他人抛到了身后。而我们又太过渴望成功,难免会被其他人影响。

我们习惯了比较,习惯了用自己的短处类比别人的长处,习惯了羡慕和仰望,却不曾低下头看看自己所在的地方……

可是你终究会发现,自己永远无法赢过所有人,比较再多,也许只是徒增烦恼。总有人要胜过你一些,也总有人要逊于你一些。

就像视频里说的那样:

“25岁后才拿到文凭,依然值得骄傲;30岁没结婚,但过得快乐也是一种成功;35岁之后成家也完全可以;40岁买房也没什么丢脸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刻表,别让任何人打乱你人生的节奏。”

人生就像是一个盛大的表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时机。有些难过、失落和沮丧,不过是因为时机未到。

就好像,我们会因为失去心爱之人痛哭,也会在下一个路口遇见真正对的人。因为人生的出场顺序太重要,你只会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就好像,我们这一秒距离实现梦想还很遥远,下一秒就能迎来春暖花开。因为你现在经历的每一秒,都比下一秒更接近成功。

就好像,姜子牙80岁挂帅,司马懿60多岁才受到重用,刘备40多岁才有了自己的队伍,被拒绝了12次之后J.K罗琳才出版了第一部《哈利波特》……

我们无法预知属于自己的时刻何时到来,但因为知道它会到来,所以每一天都活得充满期待。

“并不是每一件算得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够被算出来”。

就像这首小诗里写的: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所以,放轻松。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人生从来没有真正“完美”的样子,只有你自己走过的路。

所以,别怕孤单一人,属于你的终将到来;别怕平凡普通,生活幸福已然成功;更别怕前方道阻且长,余生的路,你只管慢慢来。

别让任何人打乱你人生的节奏,更不要着急,因为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来到。

你只管怀揣希望去努力,静待美好的出现。余生漫长,不必慌张。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