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BetterRead

从竞赛到科研:超级学霸都在用的底层学习逻辑,普娃也能复制

BetterRead  · 公众号  · 英语  · 2025-03-07 07:32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竞赛生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以及家长在其中的角色。文章指出,竞赛生并非全是天才,而是经过专业培养和科学指导后的资优生。家长在其中的角色主要是提供学习机会和支持,而非决定性因素。成功的关键是持续学习和努力,而非急于求成。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竞赛生的选拔和培养

竞赛生并非都是天才,而是通过选拔的资优生。在初级阶段,学校采取自然淘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放养。专业教练会加快教学进度,加大训练量与测试难度,以淘汰不适合竞赛的学生。留下的学生通常是学习快手,具备自律、韧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观点2: 家长的角色

家长在孩子成为竞赛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提供学习机会和支持。但家长的作用被夸大,真正的成功更多依赖于孩子的自身能力和努力。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和调节心理状态是家长可以助力的两个方面。家长需要认清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定位,避免过度干预。

关键观点3: 成功的关键因素

成功并不取决于天赋,而是持续学习和努力的结果。具备自学能力、自律、良好的合作意识、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韧性等能力是成为超级学霸的关键。成功需要时间,每个人的成功路径和时间表都不同。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持续学习,不要急于求成。


文章预览

上一篇文章《 超级学霸的真相:不是天才,而是被竞赛炼出来的 "反脆弱" 物种 》介绍了竞赛生的选拔。 在梳理了竞赛生的自述和竞赛教练的一手笔记后,我发现他们和家长的认知相差甚远。 比如,人们通常认为搞竞赛的只能是天才,或者是各科成绩均衡甚至排名第一的尖子生。 但是在知名物理竞赛教练江四喜的眼里,天才难得,而各科均衡的学生则更适合高考而非竞赛。真正走到最后的,则是有数理特长的资优生。  又比如,家长认为高中参加什么竞赛要看其初中在相关学科是否具有优势。但是江四喜认为,初中物理成绩好并不一定适合高中物理竞赛,反而平面几何的知识和应用能力更适合作为选拔标准。 今天,我要谈到家长的第三个认知误区——竞赛生的培养。 学校的竞赛生都是通过选拔考试录取的。大部分是高一经过选拔入选。现在也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