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小年也是年

拟对联的尴尬

小年也是年  · 简书  ·  · 2019-06-11 09:30

曾经有一个穷人,过年时在自家大门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有识得其中玄妙的人说:“这家人可怜,大过年的,无衣无食啊!”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影响深广,由对联可见一斑。

过年了,要贴对联;婚丧嫁娶,要贴对联;开张营业、乔迁新居,也要贴对联。

风景名胜地方,也多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墨宝。一副副对联,增加了名胜之地的文化底蕴,自然和人文风光交相辉映。

作为一个中国人,很多人从小就受到对联文化的浸润。

记得小时候,过年时,祖父写对联,写好后,他就叫我把对联平平整整放在地上。除夕吃完团圆饭后,父亲贴对联,我用手端着米糊,父亲有时还让看看对联贴得正不正。

等到上学会写字后,祖父就让我写对联。当时觉得自己能写对联,很了不起的,得瑟得不得了。

再长大一点后,知道自己的字不漂亮,不管祖父怎样鼓励,就是不愿意写。

等到当了老师,在亲戚朋友的眼中,我就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人。逢着要用对联时候,他们请我给他们拟好,然后他们找毛笔字好的人书写。

写了很多对联,大多是应景之作,写完后就忘了,只有两副对联记忆深刻。

一副对联是村里为母亲建造的新居落成后写的。

上联:吃水不忘挖井人,

下联:老有新居感谢党。

横批:颐养天年

这副对联深得母亲的喜爱。

第二副对联是一个熟人托我拟的婚联。

男孩子名“光锐”。我拟的对联是这样的:

上联:光彩照人百年好,

下联:锐气祜身一世福。

自己认为还是很吉祥的,又怕过分纠缠其中,拟好了后,就给了那个熟人。

不料,过了几天后,熟人见到后说主家没用我拟的那副对联,认为另外一人拟的更好。

我说:“他的对联内容是什么?如果能见识见识就好了。”

熟人说:“正日子那天,对联写出来后,我会留意的。”

但熟人送礼回来后,又把那副对联内容忘了。

我想学习一下,没有机会。

这副对联可能还让我那个熟人丢了不小的面子呢!

学艺不精,害人不浅呐!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