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流星雨儿下

郦波解读唐伯虎《美人对月》

流星雨儿下  · 简书  ·  · 2018-01-14 10:31


我们讲情诗,讲最美情诗,其实是通过那些唯美的诗词,看到诗词背后那多情的人生、那深情的灵魂,而说到多情与深情往往又与才息息相关,所谓才情是也。而在大明王朝里,论及才情二字,首屈一指的恐怕要数唐寅,今天就来品读一下他的那首名作《美人对月》,诗云:

斜髻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

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

这首短小的七绝,极富深情,又极具画面感,“斜髻娇娥夜卧迟”说这是一个夜晚,还没有睡觉,有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娇娥,她是什么样的呢?只用一个细节来体现,叫“斜髻”。“斜髻”是什么?就是古代妇女的发式——头上的发髻,古代的女子成年之后就要盘发成髻。我们都知道,像《礼记》里记载,男子二十而冠,那么女子呢,则十五及笄,笄是什么?笄就是要梳这个发髻,盘头发用的簪子。十五及笄,就是说十五岁就可以梳髻盘发,就算成年了,可以出嫁了。象《陌上桑》里说:“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这说明她的身份是一个已婚的女子。所以今天我们从考古发现,还有很多历史文物可以看到,像秦汉之际就有“倭堕髻”、堕马髻等各种发髻样式。到了隋唐宋,妇女的发髻样式就更多了,比如说盘龙髻、鸳鸯髻、栖鸭髻、如意髻,再加上金钗玉簪,一方面可以显示身份的尊卑,一方面也可以去刻意地装饰,体现出成年女子别样的美丽。


可见,发髻本应是一个成年女子精心装扮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像现在的一些女性,去参加重要的活动,都会花时间,把头发好好地做一下,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包括有些比较讲究的女孩子,平常头发也要做,花大量时间去打扮梳理,因为对女性而言,对头发的处理其实是她妆容非常重要一部分。而唐寅这首诗里一上来说“斜髻娇娥”,这个发髻是斜搭着的、斜盘着的,说明怎么样?说明她是漫不经心地把头发挽了一下而已,然后用发簪一簪,这个细节就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这体现了一个对妆容根本不在意的一个形象,一个漫不经心,或者说别有心事、别有怀抱的形象,所以说“夜卧迟”嘛。


接下来说“梨花风静鸟栖枝”,风也不再吹了,梨花也不再落了,鸟儿呢也已经栖枝安歇了,说明世界一切都安静了。可在这安静的世界里,那一颗鲜活的灵魂,女孩子的心却安不下来、却静不下来。所以接下来一句直抒胸臆,“难将心事和人说”。可见她有满怀的心事、满怀的情事,但那情、那心、那事都无法与人诉说。所以只有“说与青天明月知”,这一句有青天明月,仿佛画面清朗之至,但细想却又无尽悲婉凄凉。因为,举目望去,世无知己,一腔心事便无从说起,这是何等的孤独、何等的悲哀呀。漫漫尘世,大概也只有那青天中的明月,能成为这个女孩子的人生知己,所以题目叫《美人对月》。唐寅很清楚的把这个女孩子定义为是一个美女、美人,而能与这个美丽的女孩子相互对应的只有那青天明月而已。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又不由得想起唐伯虎最擅长画美人图。唐伯虎固然是才子、诗人,但他首先其实是中国明代画坛上著名的大画家,他擅长山水,又尤其工画人物,特别是精于画仕女图。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曾经评说,“唐伯虎解元于画无所不佳,而尤工于美人,在钱舜举、杜柽居之上,盖其生平风韵多也”。王世懋的意思是说,唐伯虎之所以擅长画美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美人对月》,大概是因为他一生风韵之事尤多。比如说人所尽知的“唐伯虎点秋香”,所以我们忍不住要怀疑这个对月的女人是不是就是秋香呢?


关于“唐伯虎点秋香”,我们都知道一个著名的“三笑”的故事,以前还被拍成一部电影,题目就叫《三笑》。当然,到后来周星驰又拍过一部《唐伯虎点秋香》,那就更有名了。事实上很多人都以为周星驰的那部《唐伯虎点秋香》极尽夸张之能事,但是,仔细地对照冯梦龙的话本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来看啊,除了周星驰的武功,还有那个小强之外呀,说老实话,还真的没有夸张太多。这个点秋香的历程,倒还真是差不多。说有一天,唐伯虎在苏州阊门的河边作画,渐渐地就进入了艺术的佳境,艺术家一旦进入艺术的境界往往就目中无人了。据说当时,他虽然没有像周星星同学戏弄祝枝山那样,脱光了衣服在大宣纸上墨爬滚打,不是摸爬滚打,是沾满了墨,“墨爬滚打”,但那份艺术气质确实让人叹为观止。在这种情况下,按道理只有观众瞻仰他的份,不可能有他来看你的份,对吧?可偏偏就有一个人,当时一下子就吸引了唐伯虎的视线。


说起来这位叫秋香的姑娘实在是太聪明了,她只是站在河中的一条船上从这经过,看到岸边作画的唐伯虎的眼光扫过来,她便嫣然一笑。这一笑啊,明眸善睐,就像是一束穿破乌云的光芒,一下子就把唐伯虎的心从人堆里头、从他的艺术痴狂里给拽了出来,这实在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与交流技巧。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笑容大概就是窗户上的那个把手,你想推窗就得靠它了。就因为这一笑间的瞩目,唐伯虎就从他痴狂的艺术境界里掉进了更痴狂的生活境界里。他表现得更着魔了,手里的画笔也扔了,眼睛定定地看着那只载着青衫美人,渐渐远去的小船。说他突然间抛下一切,跑到河边租了条船也追了上去。据说在这段跟踪追击的过程中,还有两笑,一是船靠岸的时候,秋香上得岸来,对还在后面船头的唐伯虎又回眸一笑。唐伯虎追上了岸之后呢,又跟丢了华府的队伍,结果在秋香她们回府之前又偶然碰上,结果两个人又有相识一笑,这一下就总共有三笑了,所以最初那个电影拍的片名就叫《三笑》。但是,我们不禁有点怀疑,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年间,嘉兴项元汴所做的笔记《蕉窗杂录》上。后来发展到冯梦龙的话本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再后来还有孟舜卿的杂剧《花前一笑》,这些故事里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说的都是“一笑”,怎么到后来我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看那个电影的时候它就变成三笑了呢?


其实啊,这也没啥好奇怪的,我经常讲到中国的民俗文化在演绎这些故事的时候,往往会极尽夸张之能事,原来是一笑,但是老百姓渐渐地觉得一笑不过瘾,三笑才够劲儿。你没看“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打白骨精”,甚至喝酒都是“三碗不过岗”。中国人就喜欢三,如是者三,有个三番四次就能三两成群了。连古代的男人们三妻四妾才显得热闹,女人们则三心二意才显得真实。连治水的英雄大禹都得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以秋香的三笑自然也就比光秃秃的一笑来得不负众望些了。当然,不管是一笑还是三笑,据说唐伯虎这个才情惊艳天下的大才子,被那笑勾了魂儿才是关键。他不是看不出来那姑娘的打扮只是一个丫鬟,可唐伯虎就是唐伯虎,他根本不管你的身份,他真的就是“我选择我喜欢”。于是他卖身为奴,深入华府,并用他的才学在华府里大展身手,最终做到了华府的总管。在华老爷和华夫人的准许下,他在华家所有的丫环里头挑老婆,于是在百花丛中点中了秋香,然后两个人不取华府一分财物悄悄地离开了。据说在秋香到来之前,唐伯虎家中原来还有八个老婆呢,所以现在又来了个秋香,家里头地方就嫌小了。所以唐伯虎娶回秋香之后,又在苏州的桃花坞买了一个大别墅,叫桃花别业。


说到这个桃花别业,那倒还真不是传说了。一是有史料证据,证明唐伯虎当时曾借钱,向朋友借钱,借了一大笔钱来买这个桃花别业;二是呢,今天我们去苏州还可以见到唐伯虎当年桃花坞的旧址,现在苏州还有个地名就叫桃花坞,有两条街道的名字就叫桃花坞大街和桃花坞桥弄,这说明唐伯虎确实曾在此地购房。但说到唐伯虎为秋香买下桃花坞别业,这里头又有一个很蹊跷的事情了,就是大才子,号称“诗书画”三绝的江南第一才子的唐伯虎,要买个桃花坞别业,从文献来看,他居然是借款买的房子,也就是说,连唐伯虎也曾经是一个房奴了。我们就很奇怪,像唐伯虎的画,这样的才情、这样的大艺术家搁在今天,不要说买一个别墅,买七八个别墅也应该毫不费力呀。怎么从文献上看上去他居然是背了一身的债,才买下了这个桃花坞的别业。


根据记载,唐伯虎在决定购买这处房产的时候,首先是向北京一位当官的朋友借了一大笔钱,而这笔钱是用自己的一部分藏书来作为抵押贷款,后来他更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作画卖画,才筹足了购房款。看来他这种行为属于典型的按揭了,也可以算典型的房奴了。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他买的这个桃花坞别墅,在当时其实已经是一个废弃的园林,也就是说,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的话,其实是一个死楼盘,是根本无人问津,别人不要的,按道理应该不要那么多的钱。那么唐伯虎为什么要背上那么大的债务,然后去买一块别人不要的死楼盘呢?而且他是不是就是为了那个叫秋香的美女才背上这么大的债务,去买一个死楼盘了呢?听上去好像完全是传说,但其实还真的就是这么回事。当然那个对月的美人她不叫秋香而已,那么即便不叫秋香,唐伯虎会不会为一个婢女去卖身为奴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有没有人会为一个婢女去卖身为奴的,真有一个。据明代文人笔记《茶余客话》和《耳谈》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有个书生就曾经为了一个大户人家的丫鬟,而卖身为奴,最后两个人还有情人终成了眷属。但这个人呢,不是唐伯虎,他的名字叫陈立超,看来后人是把这个超人做的事儿安在了唐伯虎的头上。那么华府有没有一位姑娘叫秋香呢?也确实有,据史学界的考证,明代成化年间,苏州是有个姑娘叫秋香,但她后来到南京做了妓女。算起来,就算是她认得唐伯虎,她的年龄比唐伯虎大上,至少要大十几岁,我想一位比自己大十几岁的阿姨对唐伯虎嫣然一笑,应该不会让一个男人为之发狂吧?那么唐伯虎到底有没有九个老婆呢?说起来,唐伯虎的婚姻比传说中要惨多了,而他的婚姻之所以比传说中要惨多了,是因为他的人生也非常地悲惨。唐伯虎象那个对月的美人一样,他的人生中有一段“难将心事和人说”的经历,是他后来坎坷人生乃至狷介孤狂的性格的根源所在,就是他的科举经历。我们都知道,后世称唐伯虎叫唐解元,解元就是乡试的考试第一,就是考举人的,举人中的第一。举人考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当然,再往上呢就是会试,就相当于考硕士,考硕士的第一名就叫做会元;最高一级是殿试,是皇帝亲自在金銮宝殿御考,这就像考博士一样,在古代是最高级别的考试,过关的人都叫进士,第一名就叫状元。那么从解元考到会元,再考中状元,就叫连中三元。而当时社会上认为能够连中三元的民间呼声最高的那就是唐伯虎了,因为他在江南考秀才,就相当于中考的时候就是江南第一。后来乡试考举人又考中了解元,又是第一。眼见着就想去参加会试、殿试,当时各大媒体、八卦媒体纷纷猜测,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唐伯虎还是第一。甚至还有独家报道预测,依据唐伯虎大牛股当时的气势,估计殿试的时候他还是第一,这样连中三元的神话不久就会上演。


可分析师的评论,往往我们知道和股市具体的走势往往是刚好相反的,唐伯虎这只大牛股才到会试阶段,就遭遇了巨大的债务危机。原因是唐伯虎交友不善,和他同去考试的江阴巨富家的公子徐经,也就是徐霞客高祖,在路上和唐伯虎结为莫逆之交。徐经家很有钱,唐伯虎只是一个苏州贫苦小市民家的儿子,那么徐经非常豪爽,隐然就成了唐伯虎这只牛股的大股东。而唐伯虎呢,也对这个豪爽慷慨的大股东心存了莫大的感激。就这样两人结伴而行,进京应试,唐伯虎就糊里糊涂地卷入了徐经的科考案。当然,关于这场科考案的历史真相到现在史学家们还争议个不停。我个人研读明代的相关史料,也认为徐经的这场科考案是非常冤的,包括徐经也非常冤,但是最冤的毫无疑问是被拖下水的唐伯虎。后来唐伯虎因为这场科考案锒铛入狱,在狱中足足呆了有一年多的时光才被放出来。放出来之后呢,也被彻底断送了前程,也就是一辈子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古华山一条路,要想出头的话一定是通过科举取士。唐伯虎那么大的才学,人生的“学而优则仕”之路一下子被彻底断送,这对他来讲——对那个曾经的唐解元来讲,简直是灭顶之灾。更何况在狱中的那段生活对他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他在给他的好朋友文征明的信中说:“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自贯三木,吏卒如虎,举头抱地,涕泪横集。”就是说这场牢狱之灾委屈之极不算,在狱中还经常被狱卒打,被狱卒羞辱,作为当时的超级男生的代表,一代青年才俊,唐伯虎怎么能忍受这种屈辱呢?所以他在后来的人生中表现出狂士的一面来,就和他的狱中生活以及他被科举拒之门外,应该都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事实上就是因为这场科考案,唐伯虎从一生辉煌的顶点跌入冰点,而他的婚姻、他的感情也因为这场科考案被跌得粉碎。事实上,唐伯虎二十五岁的时候,曾经娶过一个同乡姓徐的女子为妻,两个人本来感情很好。可才过了三年,徐氏就病死了,后来他又续娶了一个,可是就是因为这场科考案,等他回到苏州老家的时候,这个老婆呢,早就跟别人跑掉了。唐伯虎为此又气又累,大病一场。就是在这人生最无望的时候,在这人生患难之际,唐伯虎结识了一位红颜知己,这个红颜知己,不是秋香,叫沈九娘。沈九娘姓沈,但至于她的名字叫什么,现在史料没有记载,只记载她的小名,九娘是她的小名。大概正是因为他的这位人生知己小名叫九娘,所以后人才附会出唐伯虎有八房妻妾的传说。沈九娘也是一个独具怀抱、别有才情的女子,当世人都以奚落不堪的眼神,去打量这个科考案劫后余生的落拓才子唐寅唐伯虎的时候,她却伸出了温暖的手臂,在艰难的红尘中,与唐寅成为人生的知己。正是因为有沈九娘的知音扶持,唐伯虎才从人生的困境里重新站了起来。


事实上,他不仅重新站了起来,而且因为这段惨痛的人生经历,更激发了他的艺术创作才情与无尽的潜力。我们都知道他有一方“江南第一才子”的印,但据史学家考证,他那方印其实并不是他自己亲自刻的,他作为江南知识分子的象征,经受了莫名其妙的科考案,并因此终身落难,这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这不只是天妒英才的问题,还有这社会环境的不公,这就使得唐伯虎自己对科举考试从此以后也深恶痛绝,并由此激发出对冷酷现实的批判精神,所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这话里全是愤世的情绪呀!


他后来半生轻狂,甚至跟祝枝山等人扮成乞丐,在街上唱“莲花落”要钱,然后用讨来的钱去喝酒,这固然开了作家上街乞讨的先河,但他真正的意图,确实要用这种行为来反讽社会。正是这样的性格、这样的眼光,才使他看中了那片废弃的荒园,那片叫桃花坞的废弃荒园。为此他宁愿背上一身的债务,只与他心爱的人生知己沈九娘,搬离喧嚣的城市,住进那城外的荒园之中,在那远离尘嚣的荒园之中,与桃花为伍,与明月作伴。甚至当花落满地时,他还会像黛玉那样,把满地落红一一拾起,放入锦囊之中,然后葬在院子里,还为此作有很多落花诗。不过我们不应该说他像黛玉那样,事实上这种美丽的行为艺术,恰恰是黛玉从唐伯虎那学来的。所以此后的唐伯虎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此生甘分老吴阊,宠辱都无剩有狂。”一切尘世的繁华皆与他无关,他所能拥有的就是那处叫桃花坞的荒园以及坞里的桃花、以及夜晚的青天明月、以及与他相伴人生荒坞的人生知己沈九娘。有花、有美人、有月,对唐寅唐伯虎而言,这就是他对抗喧嚣城市的那片至美、清纯的世界。所以那美人对月的心声,其实也是这一代才子的心声吧。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