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宋哲学家朱熹的著作《家礼》的影响及其意义。该著作在理学框架下建构礼仪体系,具有理学内核与平民精神。通过定义礼、鬼神论等表现出鲜明的宋代理学特质。《家礼》顺应平民社会新常态,推动祠堂、木主、祭礼制度向平民社会下沉,从而让普通民众也有资格参与到儒家礼仪实践中来。《家礼》通过国家礼典、法典的纳入以及民间社会的普遍推行,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成为维系传统礼治社会秩序的权威经典。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朱熹的《家礼》是在理学框架下展开,具有理学内核,对后世影响深远。
《家礼》对宇宙根源、本体及其生成过程的理解与对良好社会秩序、终极人生价值的追寻紧密结合。
关键观点2: 《家礼》具有平民精神,表现在制定过渡礼仪、家庙制度、神主制度等方面突破传统礼学,顺应平民社会的新常态。
朱熹顺应礼俗、鼓舞民情,采用民间俗礼,为其设计了专门的礼仪流程。
关键观点3: 《家礼》通过国家礼典、法典的纳入,以及民间社会的普遍推行,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家礼》成为维系传统礼治社会秩序的权威经典,其影响深入民间,传播至世界各地。
文章预览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指出了纯粹哲学思考的局限性。然而,在强调“知行合一”的儒家哲学传统中,对宇宙根源、本体及其生成过程的理解,与对良好社会秩序、终极人生价值的追寻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南宋哲学家朱熹(1130—1200)有两部著作,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一部是《四书章句集注》,该书立足“理”的哲学体系,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展开理学化的经典诠释,在“五经”之外建构出“四书”的经典系统。另一部则是《家礼》,该书着眼于“事”的具体规范,设计出一套与平民社会相适应,以祠堂、木主、深衣、居家杂仪、冠、婚、丧、祭为主要内容的礼仪体系,为元、明、清三代民间日常生活提供了行为指南。 理学内核 与依托经典文本、诉诸历史传统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