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全球超过10亿年轻人面临听力损失风险,日常行为如长时间戴耳机、频繁掏耳朵、用力擤鼻涕和经常熬夜等都可能损伤听力。文章主要讲述了这些行为对听力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全球年轻人听力损失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超10亿年轻人面临听力损失风险,主要原因是日常行为和习惯给耳朵制造了额外的噪音和疾病,导致内耳毛细胞受损。
关键观点2: 长时间戴耳机的风险
戴耳机时间过长或音量过大都会对内耳毛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使用耳机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不超过60分钟,外界环境声音最好不要超过60分贝。
关键观点3: 频繁掏耳朵的隐患
频繁掏耳屎会破坏外耳道正常的微环境或造成刺激性炎症,甚至可能戳破鼓膜影响听力。只有在耳屎结成团块堵塞外耳道、油耳堵塞外耳道等情况时,才需要掏耳朵,并且建议去医院耳鼻喉专科就诊后由专业人士处理。
关键观点4: 用力擤鼻涕的隐患
用力擤鼻涕可能导致急性中耳炎,甚至引发鼓膜穿孔。正确擤鼻涕的方法是先捏一侧,控制好力度,避免同时捏住两侧用力擤。
关键观点5: 经常熬夜的影响
长时间熬夜会导致突发性耳聋,因为熬夜可能影响耳蜗中的毛细胞、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此外,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情绪紧张焦虑等也可能引发突发性耳聋。突聋的治疗黄金期在发病后3~5天内,应及时就诊。
文章预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0亿12岁至35岁之间的年轻人,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功能下降本身就不可逆转,再加上长时间戴耳机、爱乱掏耳朵、不会正确擤鼻涕、爱熬夜这几件容易影响听力的事,总有一件是你们爱做的——若任由这些行为继续伤害耳朵,可能导致耳聋提前找上门。 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讲一讲,为啥这些日常行为会损伤听力。 内耳有一种细胞叫毛细胞,主要负责把声音信息识别后,传递给神经细胞,传到大脑,靠它我们才能听得到并听得清楚各种声音。 普通人大概有1万5千个内耳毛细胞,出生后逐渐凋亡,且这种细胞死亡后不会再生。一般情况下,这些细胞用到老年都是足够的,但如果出现一些“意外”,就会加速它的死亡,出现听力下降、听力损伤甚至完全听不到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