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在亚太地区逐渐成为主要疾病的原因。文章指出,亚洲地区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且人数逐年增加。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显示,有60%的糖尿病患者生活在亚洲。此外,印度人和马来人患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远高于华人。研究发现内脏脂肪指数虽然能解释部分代谢疾病差异,但无法完全解释印度人的高患病风险。除了内脏脂肪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导致种族间代谢疾病的易感性差异。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在亚太地区成为主要疾病。
亚太地区已成为这些慢性病的主要地区,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关键观点2: 亚洲地区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且人数逐年增加。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数据显示,亚洲地区糖尿病患者数量巨大。
关键观点3: 印度人和马来人患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远高于华人。
研究发现内脏脂肪指数虽然能解释部分代谢疾病差异,但不同种族间的疾病易感性差异无法完全由此解释。
关键观点4: 内脏脂肪是代谢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但还有其他重要机制导致易感性差异。
研究发现除了内脏脂肪外,还有其他因素如基因表达改变等导致种族间代谢疾病的易感性差异。
文章预览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们一度属于西方的“舶来品”,但最近的三十年中,二者的分布重心已经逐渐从欧洲和北美转移到了亚太地区。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有60%的糖尿病患者生活在亚洲,仅中国和印度的患者就占比40%以上。在亚太地区有2.96亿糖尿病患者,这一数字在2025年将达到4.12亿。同时,亚洲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也从1990年的500万增加到了2019年的900万。 有趣的是,在亚洲不同地区和种族中,代谢性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同。 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在生活在城市环境的人群中风险最高,南亚人相较东亚人的风险更高;相对的,东亚人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和中风。 是什么决定了其间的差异? 近期,南洋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