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原军鹏1

【传统民俗】送子娃娃

原军鹏1  · 简书  ·  · 2019-06-29 10:03

去年夏天,我看到老邻居启旺伯的院子里堆了一堆干净无杂的黄土,他蹲在土堆旁用锤子和碾子把土疙瘩粉碎成末,又拿来筛子筛几遍。过于专注投入,我到他身边了都没察觉。

“呀!吓我一跳,闲了老侄儿?”启旺伯被我惊了一下。

“伯,你这是干啥呢?”我好奇地问,寻思着调煤也架不住用这么细的土啊?

“嘿嘿,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我闲着也是闲着,瞎玩,练练手,捏点娃娃。对了,你给我搞点白漆和黑漆,有蓝漆更好。过几天你来看看伯的手艺怎样。”启旺伯故弄玄虚。

不明白他要这些颜色的漆干啥,正好家里以前有剩下的黑白油漆,就送给他了。

过了几天,启旺伯离老远向我招手,我过去他跟前,他高兴得压低声音跟我说:成了成了!快来看看!我不明所以地跟他进了院子。

“看!好看不?”启旺伯指着窗台下石桌让我看。

啊!!!我看到了这些无法形容的画面,直接上图

成品泥娃娃
半成品泥娃娃

启旺伯见我看呆了且茫然的样子,不好意思地说:这几天就是鼓捣这些娃娃呢,这就是天坛山上送子娘娘殿里的那些娃娃呀!第一次做,做得不好,让你笑话了。

我没回应,只是上下打量了好一会启旺伯,这些工艺品真是出自他这个“粗人”之手吗?真是红萝卜蘸辣酱――吃出没看出!

“啊呀!伯伯,做得太好看了!真不知道你还有这好手艺呢,简直就是咱村的艺人嘛!真的!”我钦佩地说。

“哈哈哈,不敢不敢,这也是想把咱们老辈流传下来的风俗传下来嘛!虽然现在年轻人都不信这个了,能送出一个是一个,抱娃娃的人家万一碰巧生孩子了,这也是缘分啊!”

老伯一番话让我想起千百年来流传的民俗……

自古以来到如今,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天坛山庙会,天坛山上香火缭绕,善男信女虔诚地拜神祈愿。在众多神殿中,送子娘娘殿也是香客最多的之一,很多婚后多年无子的夫妻虔诚无比地对送子娘娘三拜九叩,对着送子娘娘,嘴里念叨着自己美好的夙愿,祈求早日得贵子。奉上上好的香烛和贡品,捐出一定数额的香火钱。一番过程之后,接过求来的娃娃,小心翼翼又满怀喜悦地抱在怀里,好像真是自己生了孩子一样,会亲切地对着求来的娃娃说:我娃乖,妈妈(或其它称呼)带你回咱家了!

抱上娃娃以后,路上是不许回头不许和任何人说话的,一路快步到家后,大门口、屋门口都烧香,主家对着神位磕头,然后恭恭敬敬地把娃娃放到家中吉利且不易被外人发现的方位,就此不能再乱动乱看,直至怀孕生产,这就算真正求子成功了。然后到了生孩子之后的第一个天坛山庙会,主家必定挑着担子,也是上好的香烛贡品,肩负重担一步步登上陡峭险峻的云梯,到了送子娘娘殿,同样虔诚地三拜九叩,奉上贡品,喜悦地向送子娘娘汇报自己终于喜得贵子,全是娘娘神灵保佑云云以示感谢。这是“还愿”。

我仔细端详着这一个个一排排栩栩如生的娃娃,发现了蹊跷,就是这些娃娃为啥都没嘴巴?

“没画上嘴就是怕抱回来以后娃娃要吃家里的粮食呢,这样会坐吃山空越吃越穷的。”启旺伯看偷了我的心思,及时解释道。啊!原来是这么回事。

接下来启旺伯给我讲了制作泥娃娃的工艺流程,讲起来简单做起来可要有耐心和基本功呢!

首先要选干净无杂的黄土,不能用红土,红土容易裂缝。把黄土粉碎过筛之后,就是和泥,一边加水一边搅拌,和到了一定粘度就捏型。捏型也有技巧,必须保证每个娃娃大小基本相等,这就要掌握每次抓取黄泥的分量和泥块的大小,捏的过程中,按比例捏出头、身躯和四肢的轮廓,然后仔细地加以修补和加减原料。一番苦功以后用适当的火候进行烘焙,要不时地翻转模型达到干度均匀,这可要很高的技术呢!烘焙成功后,用笔在坚硬的泥娃娃身上勾勒出头发和五官以及四肢的轮廓,这是用不同颜色地油漆描绘的,要区分开来,达到不混色,保证每个娃娃眉清目秀的视觉效果。

抱着“红宝书”的成品娃娃

啊呀!如此可爱而看似制作简单的娃娃,竟然也这么精密的技术含量呀!

这让我不由地想到莫言大师的小说《蛙》里的民间老艺人“姑父”。不同的是,我们捏的是一模一样的未出世的娃娃,“姑父”捏的是数以万计的被“姑姑”亲自接生的千姿百态的出生之后的娃娃。

如果说“姑父”捏的是每个孩子的凡胎肉体,我们捏的则是注入灵魂的且为每个家庭带来幸福欢乐乃至人类的繁衍生息……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