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凯奇先生

浅谈孔子

凯奇先生  · 简书  ·  · 2020-10-23 09:40

今年5月的一天,记得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我依旧和往常一样漫无目的加完班之后开车回家,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单位的同事送家人去车站,同事随口一说晚上一起吃夜宵,我也顺势答应了下来,本以为是简简单单的一顿夜宵而已,可这顿夜宵却让我的生活有了新的追求。

酒过三巡,朋友开始畅谈起来,从上古讲到中古,再从中古讲到近古,伏羲如何画八卦、人类文明如何起源、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结构、国学周易等等。我听的云里雾里,一直在旁边附和着,但内心深处却起着微妙的变化,记得那晚侃侃而谈几个小时..

那天以后,我开始觉得有个东西一直出现在我脑海中,并且吸引我去寻找它,于是我一有时间就钻图书馆,翻开易经以后,生涩难懂的古文感觉读完一页都特别煎熬,一旁书架上的佛学文化又吸引了我,我像下山的猴子一样捡了西瓜丢了苹果,最后书越看越多,疑惑也越来越多,也深深的感觉到没有根基去学习国学宗教等是痛苦的。

直到后来在朋友的指导下我将易经六十四卦研究了几遍,忽然对于孔子的“十翼”赞叹不已,易经号称万经之首,学了之后让人充满疑惑,同时越来越多的谜团等待解开,潜移默化的把人吸引向国学的方向。很多人对儒家心存偏见,却不知真正的儒家,时至今日,国学界大师众说纷纭,人人都说是儒家正宗,虽然相关国学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发布,但这却给真相盖上了扑朔迷离的面纱。

以前我一直以为只要书店里出版的书,必定是真相,然而现在才知道很多书籍往往在误导读者,甚至作者都没有搞懂原委就出书发表,所谓温故而知新,对于入门的我,写这些东西也只是总结一下而已。

孔子其人:对于孔子的平生,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记载,但大多数人认同孔子的平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三岁丧父,13岁丧母,论语里有句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简单的一句话交代了孔子的一生,但这一生我认为是作为人来说完整的一生,孔子的好学,儒家的真诚,让无数后人效仿,孔子十五岁立志求学,因为孔子家境贫寒,在孔子的时代,一般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如果平常人家的男子在过了十五岁之后也就没有了学习的机会,十五岁之后的孔子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于是立志自学,通过自学学到了很多学问,并且在三十岁开始教书,孔子的学生有贫苦人家的子弟,也有王公贵族的子弟,孔子自述三十而立,在三十岁时孔子的修养的德行,培养的智慧,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这句话成为孔子的经典名言,也是古代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参照,依据这些事才能走上人生正途,孔子的志向远大,在与学生颜渊的对话中,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中的意境,值得每个人去体会。

孔子四十而不惑,不惑这个概念众说纷纭,简单的说就是没有疑惑,当今社会的人往往是四十而大惑不解,台湾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说过,人之所以有疑惑是因为缺少对真相理性的追求,而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不惑,就像孟子一样对任何问题都对答如流,任何疑惑都能找到答案,儒家的并不单单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哲学,而且是系统非常完善的哲学,如果抛除朱熹荀子等后人参杂个人思想的注解,儒家的真相才会真实显现出来。所以儒家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人人也必须成为君子,儒家的文化规范了后人的言行举止和礼仪习惯,对于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儒家的伟大不像宗教只会给你提一个概念或者行为准则,却不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作为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如果不让他去思考,等于这一生就不完整,相反儒家给出了所有疑惑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所以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才能四十而不惑。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五十岁时知道了自己的天命,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应该知道,所谓的“天命”,在古代对应的就是“天子”,也就是帝王,也就是说只有帝王才有天命,但孔子自述自己知道了自己的天命,何谓天命呢?子曰“不知天命者无以为君子”,不知道天命的人不能称之为君子,儒家对于君子有很高的要求,就现阶段我的理解来说孔子的天命就是拯救“礼坏乐崩”的时代,带领世人走向人生的正途,将儒家的思想贯彻整个社会,造福后人,有人说孔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从孔子开始,人人都有了天命,孔子的思想影响着几千年之后的我们。

孔子六十而(耳)顺,后人常常翻译成孔子六十岁什么话都听得下去,而且明辨是非曲直,但我更支持傅老师的说法,“耳”字是录字者多录的一个字,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孔子六十岁时还在周游列国,遇到两次生命危险,所以应该是顺从天意,而非能够明辨是非,因为如果说能够明辨是非的话,那四十而不惑怎么解释?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随时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但不会超出规矩。听上去很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却是非常困难,现代人只要随心所欲做事必然会破坏规矩,在这个阶段,孔子的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是一个完整和充实的人生,孔子的智慧值得后世每一个人去学习。

孔子其事:孔子出生的时代,被后代叫做“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比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很多人对于孔子的收入都认为是靠教学收取学费来维持,并且论语中有句话,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很多人翻译成自己带着十条肉干,我必定教你,知无不言,但“行束脩”其意根据当时社会状况,应该翻译成十五岁的意思,所以一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凡事十五岁以上来找我,我没有不教的!因为这句话,后人误解孔子几千年,而孔子生平给人管理过仓库,也做过放牧的小官,但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替人置办丧事,孔子在早年曾接受老子的教导,置办丧事方面非常专业。当时的鲁国动荡不安,“三桓治鲁”,而鲁国国君并没有什么实权,孔子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随后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 。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但由于鲁国内乱加之季氏排挤,孔子55岁时带领学生开始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之路,“周游”听说去似乎很轻松,实则是类似逃亡,在途中孔子衣不能遮体,食不能裹腹,几度险些丧命,十四年后,季氏之子季康子邀请,孔子归鲁,时年68岁。看了周润发的电影《孔子》以后,里面有句话我印象深刻,就是卫国国君夫人南子说的,世人都知道夫子在周游时受的苦难,却不知道夫子在苦难中领悟出的境界,孔子晚年,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后人有句话叫做“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系易辞。”不说阅读别的书籍,就一个《十翼》中的《系辞传》就让儒家的智慧彰显的淋漓尽致,妙不可言。

孔子的一生有一个最大的遗憾,子曰:莫我知也夫。孔子一世,未曾遇到过知音,这也是孔子一生的遗憾,没有人懂孔子,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可以继承孔子的志向,可惜比孔子早死两年,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的思想在孔子死后就失传了了,虽然传说弟子三千,但在孔子死后学生在为老师守丧三年以后纷纷去做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事,只有子贡三年之后又是三年。

一百年之后,孟子诞生,也许,孟子弥补了孔子一生的遗憾,因为后人认为只有孟子懂孔子。

儒家哲学博大精深,作为刚刚入门的我,学习之路还很长,但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却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学习越多,疑惑越多,但却乐在其中,真心希望有志同道合的人和我一起学习...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