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围绕受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问题展开,分析了近几年国内发生的受限空间作业事故,并从真实事故案例的角度,按照事故发生的时间逻辑顺序,逐一解析了受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措施是如何失守的。文章还讨论了如何正确辨识受限空间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的风险以及进入受限空间的误区等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受限空间事故频繁,需引起重视
近期国内连续发生多起受限空间作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受限空间作业是八大特殊作业中危险性极高的,企业和员工应加强对受限空间作业的宣传培训和安全管理。
关键观点2: 正确辨识受限空间作业
防止事故发生的第一步是正确辨识受限空间作业。包括两个方面的辨识:一是受限空间的辨识,即客观物理上的判断;二是受限空间作业的辨识,即一些企业和员工虽然能正确辨识出受限空间,但在从事具体作业时可能未意识到其属于受限空间作业。
关键观点3: 进入受限空间的辨识与风险管理
人员在进入受限空间前,应办理受限空间进入许可,无论是否进行作业,只要存在身体进入受限空间的场景,都应办理。因为无论中毒还是窒息,都是环境对人体呼吸系统的伤害。
关键观点4: 动态变化的气体环境与持续性的风险管理
受限空间的气体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一些密度比空气重的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容易沉积聚集,形成缺氧或有毒的气体环境。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气体检测并佩戴便携式气体报警仪和空气呼吸器等防护装备。
关键观点5: 解决之道:持续性的气体检测与防护装备的配备
解决受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问题,需要做到两点:一是间歇性地气体检测并佩戴便携式气体报警仪,以持续进行气体状态监测;二是佩戴好空呼器等防护装备,时刻做好两手准备,对冲风险。
关键观点6: 盲目施救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受限空间事故中,盲目施救是导致伤亡扩大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非进入式施救方案,如使用升降式救援绳等。同时,在救援过程中,必须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并事先准备好备用的防护装备,以便第一时间施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