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AI生成内容的强制标识问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AI生成的内容越来越多,但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虚假信息、欺诈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国出台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并于9月1日正式施行。该标准规定所有AI生成、合成的内容都必须加上标识,让用户、监管和机器都能一眼看出来。文章还分析了该政策对不同群体和企业的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I生成内容的强制标识要求
所有AI生成、合成的内容都需要加上标识,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让用户、监管和机器都能清晰识别。
关键观点2: 标识的种类
标识分为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显式标识直接展示给用户看;隐式标识藏在文件元数据中,方便监管和机器识别,包含内容的生产者、唯一编号等信息。
关键观点3: 对普通用户的影响
未来在网上冲浪时,能清楚了解哪些内容是AI生成的。AI生成的文本内容,必须在开头、末尾或中间添加文字提示或角标。图片和视频内容中,需要包含“人工智能”或“AI”+“生成”和/或“合成”的文字,文字高度不能低于图片最短边长的5%,正常播放速度下,视频画面中的标识持续时间不能少于2秒。
关键观点4: 对平台和企业的要求
平台需核验用户上传的文件元数据,确认文件是否包含隐式标识和显式标识。对确认或疑似为AI生成/合成的内容,进行清晰醒目的提示标识。这给企业带来了新的责任和挑战,例如给所有AI生成的内容“打标签”,需要在产品和技术流程里加东西,肯定有投入。
关键观点5: 政策的意义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为了应对三类风险:防范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明确版权与内容归属、防止互联网数据被污染。对企业的意义在于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机会,例如建立“可信AI”,合规技术本身就能成一门生意等。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