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小芯片(Chiplets)在半导体功能和生产效率方面带来的变革,以及为实现这一愿景所需面对的生态系统、标准、组织和流程挑战。文章指出,尽管小芯片的理念具有划时代意义,但行业需要共识、标准、整合和工具支持来实现其潜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小芯片带来的变革
小芯片理念类似于40年前的软IP,能够带来巨大的飞跃,但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建立生态系统。
关键观点2: 生态系统初级阶段
目前小芯片的生态系统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许多公司正在探索和实践,但缺乏即插即用的市场。
关键观点3: 标准制定和互连问题
为了实现小芯片的普及和标准化,需要制定严格的标准,涉及封装、测试、设计、功能通信、实现层面的互连等方面。目前行业正在制定这些标准,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关键观点4: 组织挑战和流程改变
公司在准备基于小芯片的生态系统时,必须审视自己的组织架构并做好准备。流程也需要改变,包括在布局规划阶段考虑如何在多个芯片之间分配功能,以及测试方面的挑战。
关键观点5: 工具和模型的重要性
目前异构集成主要由垂直整合的公司进行,设计流程复杂。为了实现小芯片的经济性,需要系统级协同设计,包括热模型和功耗模型等。同时,工具也需要发展以支持这些设计流程。
文章预览
小芯片( Chiplets )在半导体功能和生产效率方面带来了巨大飞跃,就像 40 年前软 IP (知识产权核)所做的那样,但要实现这一愿景,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需要一个生态系统,而目前该生态系统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如今,许多公司已经达到了光刻掩膜版的极限,被迫转向多芯片解决方案,但这并没有催生一个即插即用的小芯片市场。这些早期系统无需遵循标准即可运行,且它们追求的效益也不尽相同。从设计角度来看,它们仍然是在构建一个大型系统。 “小芯片背后的理念是分而治之,”西门子 EDA 部门 Tessent 硅测试解决方案 DFT 流程产品经理 Vidya Neerkundar 表示,“这样能以更快的速度完成,同时还能获得更高的良率等所有好处。然而,在分而治之的过程中,你还需要考虑其他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后,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你总是在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