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探讨了演员扮丑的现象,分析了中生代演员和新生代演员在扮丑方面的不同动机和挑战。文章还提到了女演员扮丑的先例,强调了演技和角色塑造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演员扮丑的目的
演员扮丑是为了更自如地切换到另一种身份、情境,激发创作热情、表达欲与好胜心,进而提升自己,获得认可。扮丑也有助于演员拓宽戏路、塑造更多样化的角色。
关键观点2: 中生代演员和新生代演员在扮丑方面的差异
中生代演员大多依靠扮丑来突破外形、挑战高难度角色,以凸显演员修养与表演功力。而新生代演员则更倾向于通过扮丑来寻求转型,尝试突破自我,但往往因为缺乏生活历练,无法塑造复杂深刻的人物角色。
关键观点3: 女演员扮丑的先例
女演员曾通过扮丑来摆脱“花瓶”标签,如香港电影时期的女明星和内地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女演员。她们通过扮丑来塑造更接地气或更具复杂性的人物,以证明自己。
关键观点4: 演员扮丑的风险和挑战
演员扮丑可能会面临形象上的挑战和风险,如公众接受度、形象固化等。此外,如果过分追求扮丑效果而忽视角色适配性和自身演技,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负面反馈。
关键观点5: 演技的重要性
演员的核心是演技,扮丑只是手段之一。演员应该注重角色塑造和演技的提升,而不是过分依赖扮丑来博取关注。真正的境界是让观众忘记演员,记住角色。
文章预览
■ 中生代演员们扮丑的出发点或有不同,但他们的目的却殊途同归,不外乎是为了延续自己的表演生命。依靠扮丑,他们能够更自如地切换到另一种身份、情境,去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表达欲与好胜心,进而提升自己,获得认可。 作 者 | 夏尔 编辑 | 孤鸽 黄晓明在扮丑的路上越走越深。 今年6月,他凭借电影《阳光俱乐部》斩获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奖。片中,他饰演一个智力缺失的中年人,为了增加角色的“钝感”,他增肥、剪锅盖头、戴畸形牙套、加重脸上斑点…… 《阳光俱乐部》之后,黄晓明又在电影《戴假发的人》中再度扮丑——演一个发际线后移,头发稀疏,背负沉重过往的角色。 ■ 黄晓明在《戴假发的人》中的扮相 黄晓明走的这条“扮丑之路”本身并不新鲜,包括胡歌、朱一龙在内的很多中生代男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