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浙江省网商协会

儿童究竟能不能成为短视频主角?

浙江省网商协会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教育  · 2025-05-14 15:4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关注短视频平台上的“儿童网红”现象,从不同专家角度分析了相关问题。专家们指出,儿童出镜存在商业动机模糊、监管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多重底线和监管措施的建议。文章还提及儿童成为网红可能对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儿童出镜的商业动机和监管问题

专家们认为,儿童出镜在商业轨道上运行,不再只是日常记录,而是具有经济利益驱动的商业行为。当前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导致监护人角色异化,家长蜕变为“代理人”或“经纪人”,孩子过早卷入平台经济成为“数字童工”。需要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在公开网络账号中出现,从根本上避免利用儿童引流的问题。

关键观点2: 法律层面的困境和挑战

尽管有广告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代言及肖像使用有限制,但因网络账号的传播机制和平台属性与传统行业存在差异,相关法律条款在网络实践中往往难以直接套用或有效执行。需要借鉴既有法律标准,明确法律红线,进一步完善网络内容监管。

关键观点3: 技术局限和伦理模糊

技术局限和伦理模糊是“儿童网红”现象面临的两大现实困境。剪辑拆分、变声处理等反识别手段加大了监管难度。当账号运营主体为监护人时,账号属性判定极易陷入新的伦理障碍,导致家庭日常生活记录与商业运营的界限被亲情关系遮蔽。

关键观点4: 儿童权益保护和家庭教育指导

儿童权益保护需要从家庭、学校、平台等多角度出发。家庭是保护儿童的第一道防线,需要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平台应细化平台规则,明确禁止“儿童网红”账号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意识到把孩子功利地打造为“儿童网红”可能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观点5: 儿童将“网红”视为人生方向的负面影响

儿童过早接触商业工作可能导致心理年龄超前、社交困扰以及思维功利化、心态浮躁化。一旦儿童把做“网红”视为唯一的人生方向,可能对其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不良影响。家长需要警惕网络行为对儿童行为模式的潜在影响。


文章预览

短视频浪潮下,不同主体纷纷将镜头对准未成年人:家长以“晒娃”之名打造“小网红”、教师将师生互动包装成吸粉素材、校外机构借“形体训练”“艺术课堂”等拍摄未成年人才艺…… 漫画:李晓军 《法治日报》记者近期随机选取社交、短视频平台上粉丝量超20万的10个“母婴育儿类”账号为样本,分别采集各账号近10条视频的总时长与儿童出镜时长,计算出儿童出镜时间占比。总体看来,这些账号儿童出镜时间占比都在70%以上,绝大多数账号儿童出镜时间占比达95%以上。这些账号在主页均以“母婴博主”“育儿博主”等标签定位,但家长在视频里出现的画面极少。且这些账号发布短视频的频率较高,有不少保持日更节奏,有时甚至日更两条。 记录成长本无对错,但问题在于尺度与动机。在记录与保护之间、在自由与规范之间,需要追问的是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