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我最真实的心声,而这真实的心...
今天看啥  ›  专栏  ›  王珏雯_教育产品观察者

留守儿童

王珏雯_教育产品观察者  · 简书  ·  · 2019-07-15 19:11

因为过去数年来,与很多不同家庭的家长交流的原因,对家庭处境有一定的了解。在过去的时光里,在教育领域里担当一个观察者,旁观者,聆听者以及宽慰者。

作为一个旁观者并且尽我所能宽慰家长的内心。其实,很多这些处境理解得好,某种程度上会对家庭关系也有所改善。但需要多方努力,而有的状况却就只是起到启发宽慰的作用。

留守儿童,一般父母外出务工,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由其他亲属带大。就今年,也许留守儿童人数达到6800万人,外加流动的3000多万,有1亿人口之多?占同龄人口三分之一之多!

即便我们回避社会问题、教育问题以及这部分群体的成长处境分析不说。只谈及爱与家。留守儿童都需要从新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获得全新的生命轨迹。有的单方面宣扬“正能量”,说:“坚强乐观,自信懂事,天真活泼,爱玩爱闹也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的写照。”那他们真的并没有深刻地弄懂这个群体,有的天真烂漫性格会跟随其一生!早熟晚熟的人格发展会出现严重错位。分离焦虑、无法对他人说“不”、轻信讨好乖巧不愿意表达自己、对人事物边界感模糊等等。

何以为家,一家三辈甚至四代同堂的那种家庭组合在中国现在越来越少见了。家,在很长一段历史发展旅程里,担任了为之奋斗的使命。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及瓦解的背后,令人深思的是物质与精神的极度割裂状态。

80后的孩子,有的出生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不知道也体会不来什么是同胞情谊。除了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以外,现在更多的是生不起养不起的问题。留守儿童背后的印记其实是家之分离,内心感受不到太多人间温暖。因为生活所迫而分离。对于父母来说,没有人生而知道如何成为父母,更别说好父母。只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骨肉分离,是未来如何与父母亲密感都无法弥补的。父母也许不知,但留守儿童越长大,心里会越清楚。理解父母生存不易与释放爱是两码事。

留守儿童萌发很多社会以及成长当中依照正常家庭看不见的隐患。走失、网瘾、隔代代沟、少年犯罪、冷漠、厌生等等。

以我的观察,这部分群体,长大成人后,有两个极端的发展方向。一种是极度堕落直至失去生命;而另一种是发展出灵性的大爱-----另一个折射面即很容易轻信陌生人。从小到大都会如此,换言之,很容易被洗脑使自己陷入困境!所以,家庭成员一起生活的完整性可见有多重要。家和万事兴。

潜意识层面,在“家庭排序”的概念里,任何家庭成员都会与家庭及其血缘家族发生因果联结。不关乎是否在世甚至是否能出生。这里面,除了生命秩序使其显化在现实以外,还有一个家庭集体意识的隐性存在。简单地说,一件事发生于现实,有自我潜意识显化为意识的部分,还有集体意识显化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有的人离开或问题纠缠其中,也是意识驱动。

我无意去深入谈论最近章子欣小朋友的遭遇给予批评其家庭成员。不过,有一点是目前科学也许还无法证实到的,就是她的离开,甚至是家庭成员集体意识的驱使----家庭成员的诸多行为都足以说明小朋友很缺爱。这个的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时,内心很悲痛。这并不是去臆断亲属有多不爱小孩或者从物质生活照顾来判断是否爱小孩。从生命轮回之说,逝者对生者心怀大爱。事件警醒更多家庭更多人要意识到,要学习如何去爱,包括爱自己、爱伴侣、爱小孩以及家人,发人深省。

我用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去探索这个领域,并学会承认自己是一个高敏感的人。其实,爱,尤其是无条件的爱是能被感受和确认的。它不是现实物质属性。就像磁场,磁场是可以显化的。爱也是一种光芒的存在。与家长交流时,我能感受到他们的亲子关系。爱的发展处在什么阶段和情境里。有时,能提供解药;有的,只能通过交流暂时帮助缓解内心的疼痛。

诚然,留守儿童是缺爱的群体,未见得不会爱或需要外界关怀,只不过根源还在于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深度和解,并且能自我察觉治愈。成人之后,曾经的“留守儿童”如果能有意识地自我察觉,会成为家庭关系改善的一个助力群体,因为,他们会更知道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图片源于网络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