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近期发生的关于厌童现象的社会事件,指出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非人化因素是背后的原因。文章详细阐述了儿童作为完整的人,在公众场合经常遭受非人化的待遇,并介绍了非人化的三种表现。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成人化的推断以及蔑视和有条件的尊重等负面行为。最后,文章提供了如何尊重孩子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厌童现象背后的非人化因素
儿童在公众场合遭受非人化待遇,背后存在社会心理学因素。非人化包括攻击性的概括、成人化推断和蔑视及有条件的尊重等负面行为。
关键观点2: 非人化的三种表现
儿童被贬低为单一特征、被强加超出发展阶段的角色以及被蔑视和有条件尊重都是非人化的表现。
关键观点3: 尊重孩子的建议
要提高对非人化的敏感意识,抵制歧视性偏见,使用关怀性的措辞和语言。同时,跟随孩子的需求,理解他们的特殊表达方式,是尊重孩子的关键。
文章预览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简单心理”(ID:jdxl2000),一个有温度,有态度,守伦理的专业心理公众号。 作者:江湖边 近期, 1 岁女童在飞机上哭闹,被 2 名陌生人关进厕所「立规矩」 的新闻,让“厌童”一词再次登上热搜。暑期是家长带孩童出游最为密集的时候,而和“厌童”有关的社会新闻也往往发生于这段时间。 去年7月,青年志就发布了 《“厌童”背后,“恐弱”的社会情绪在蔓延》 ,试图从根植于东亚社会的儒教文化传统出发,梳理“厌童”的文化土壤。而在两周前发布的 《哀悼“有毒教育”的童年创伤,真的会修复家庭关系吗?》 一文中,则讨论了“有毒教育”如何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并使其疏离真实的自我。 今天转载的这篇发布于「简单心理」上的文章,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厌童”背后的非人化(dehumanization)因素,在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