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关注问题学生和问题教育的话题,分析学生和教育的多重问题。包括问题学生的定义、表现和教育方式,问题教育背后的评价体系和压力传递,以及家长、老师和学校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同时,文章也探讨了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包括重新定义教育目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问题学生和问题教育的现状
文章指出问题学生并非单一群体,包括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型等多类型,应理解学生的个体性和问题的成因。问题教育背后反映了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学校和家长的焦虑心态,以及压力传递和无效管理等问题。
关键观点2: 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的反思
文章强调家长和学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学校应平衡教学成绩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系,重新思考教育目标和管理方式。
关键观点3: 改善问题学生和问题教育的途径
文章提出改善现状的途径包括重新定义教育目标,让评价更为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高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素质,让家长和孩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文章预览
▲ (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 5051 字,阅读大约需要 12 分钟 “要改变问题学生,首先得改变问题教育。改变问题教育,必须改变问题教育的实施者,也就是问题教师和问题家长。” “有的问题学生是个性化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更有亮点”,但舒仁洪说,在一线教学中学校容易把不太好管理、不听话的孩子都统称为问题学生。 本文 首发于 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南方周末记者 杜寒三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泽璇 责任编辑| 钱炜 如果还在公立学校,陈睿风的成绩或许仍然不错。但一堂高中物理课,改变了他的轨迹。在同老师探讨问题,被视作挑战权威后,他多次被老师当众羞辱和体罚。 他逐渐对学校和老师心生恐惧,直至最终休学。送到青少年生命复元学习社区后,陈睿风一度不许身边人喊自己的全名。这会让他想起学校的遭遇,出现心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