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过雨采蘋

《教出乐观的孩子》:乐观是一种良好的认知工具

过雨采蘋  · 简书  ·  · 2021-04-08 08:37

《教出乐观的孩子》这书值得每位家长、教师们好好品读、操作,在初看书名时,我偏见以为这兴许也是鸡汤类书籍一流。然随着我认真翻阅书中的知识点,那些作者提及的类似事件不正是我经历、困惑之处么!就这样,我带着困惑、求知的心态将它读完了。每每在我质疑之处作者总能及时给我指明方向或答案,这种阅读快感非常愉悦。

该书共分五部分,分别从“为什么孩子需要乐观”开始,再到“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你的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最后再到“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最快乐的孩子”。书中不仅有理论,还有实验,很多真实事例都是存在、即时发生的,其中的一些方法如ABCDE法则都是值得我们相信、尝试的。

图源网络

为什么孩子需要乐观

作者在谈及“孩子为什么需要乐观”这个问题时,是从“悲观在流行、乐观需要从小培养”的社会教育现状思考,且就此问题出发,先从乐观的对立面——悲观、抑郁发问,再由这类的人群的显著特征“习得性无助”,再进一步提出“习得乐观”的获取,便表明了孩子需要乐观的浅层意义。而随着作者层层深入,在书中最后一部分“最快乐的孩子”,这里应当是孩子需要乐观的深层意义“乐观只是一种工具,在强烈的价值观与雄心壮志面前,良好的工具就是促成个人成就与社会正义。”

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

在书中这部分内容,提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内容:感觉满意、表现满意。读到这里的时候为更好区别理解概念,我特意对“感觉”、“表现”这两词进行一番思考,“表现”应该是一种已经完成的方式,而“感觉”只是刚触及,所以作者说“感觉满意”并不是真的满意,我似乎能明白其中的因果关系。这里作者还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超越时空观念,瞬间让我联想到如“心流”、“带着镣铐跳舞的”诗歌。这些不都是一种过程、一种尝试、一种体验吗?而后作者又提出如何教导孩子学会“表现满意”,即从解释风格的认知纠正开始。

你的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

关于“你的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则主要讲解释风格三个维度考虑: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并以偶尔vs总是、特殊vs一般、内部归因vs外部归因的维度因子剖析每件事情。通过这样纠正孩子的解释风格,以达成两个目标:当孩子做错事,不要轻易就算了;不要总是埋怨自己。这样既教导孩子学会“表现满意”,又不至于陷入空喊口号的“感觉满意”无助。此外,还有孩子悲观的四个来源:1、基因;2、父母的悲观;3、从父母或老师那得来的悲观性批评;4、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历。

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

这部分为本书的重中之重,其ABCDE法则每一步设计都有着不同作用,一步步方法后有着不同注意事项、原则,有很好的可行性及收获。

A(adversity)不好事件:“捕捉思维”;
B(beliefs)看法与解释:在前一步基础上进行思维“评估”;
C(consequences)后果:找出其他的选择和化解灾难性思维;
D(disputation):反对想法B的辩论;
E(energization):反驳所带来的精神与行为的结果。

在ABC法则练习中,作者主要意图是让孩子学会解释、评估不好事件(A)为何得到(C),并以书中前面部分对解释风格三个维度的认识、理解,让孩子获得“习得性乐观”。这里作者提及“习得性乐观不是从未经证实的积极想法而来,而不是从非负面思维的力量中而来”,这种种类似考究,不都是指向“生活需要过程、需要质疑”吗?莫名想到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而在ABC法则后续的DE操作中,则让孩子学会反驳,这一步乐观行为比学会解释,来得更勇敢、自我。这里作者提及的有效反驳四大基石则分别为1、搜集证据;2、做出选择;3、化解灾难;4、开发反攻计划。

书中罗列了诸多方法、细节原则,在初读后自己也尝试练习、模仿,如写ABC法则小日记、阅读短文按三个维度不同因子的解释风格写想法等等。

书中的理论操作的确有些多,起初需要硬着头皮去操作,具体的操作流程步骤,可以根据书中提供的各类工具去一步步追问,希望大家都能有颗清醒的头脑去面对一些问题,抵消外界因素环境对我们内心世界的干扰。如果大家想看具体事例实操可以去书中翻翻看,因为书中用了大量的事例、数据来支撑这些理论操作。

本书不仅对孩子的认知思维有影响,对我们成年人亦是如此,只不过我们成年人想要改变已有的固定模式,接受全新的思维模式,需要更大的能量、勇气。这是知识赋予每个人公平改变的机会,它一直在时光的缝隙里等待着有缘人。

图源网络

我们国人自古以“贵有自知之明”为高尚的个人品质,殊不知并非所有的因素影响都错在个人,小时会听到这样的话语“都是因为你,才……”,出来社会工作会听老板这样说“你总是那样拖沓、迟到,一看就……”,一旦你“秉持”这高度的自省模式,就会陷入他人即地狱,整日惊恐这做不好那做不好,负面的标签、情绪贴久了,自己的大脑也会短路,大家都说我是如此,我可能就是这样的人吧。于是,变成了空怀梦想的咸鱼,麻木不仁的围观者,不知所事的键盘侠……

然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么?我看未必,运用书中提供的工具一步步分析,不偏颇也不菲薄自己,要有一颗善于判断性思维的大脑,向往着光明、美好。在这里还分享一本书《学会提问》,感兴趣的伙伴们可以去啃一啃。

分享的结尾我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件小事进行剖析吧,如果有不适当的地方欢迎指出一起探讨。

此时我正在搭大巴车回老家的路上,清明小假期高速路上车很多,堵车的心情本就不是很美好,旁边还坐着一个一上车就仰头大睡的老大爷,睡醒后他开始在清嗓发出恶心的声音,还打开手机刷起了短视频,外放声音巨大那种且没有耳机。昨夜晚睡的我本打算好好睡上一觉就到家,而今他给我整这一出,我忍不住戴有色眼镜标签他,内心非常想骂人。但我又不敢毕竟孤身一人,万一被反击揍打一顿怎么办。要不,就这样算了,大巴车上遇上这类的事情还少么?还是默言不语比较好,前不久不是有件女孩劝说不要吸烟反被泼火锅油的事情么?我再忍忍就可以到家了,今日就算我倒霉吧,碰上这样的老大爷。可我内心终有不甘,安安静静的大巴车就他在这外放声音自我陶醉,也没个人出来说说。你们猜我最后做了什么?

以本书的思维方法工具为剖析方向吧,从ABCD逐个展开

A不好的事例:捕捉思维(搭远途大巴车,早起犯困的我和公德心意识弱声音外放的大老爷同坐,不敢劝说老大爷)

B看法与解释:在前一步基础上进行思维“评估”(为何不敢劝说老大爷,其一平时很少敢当面去劝说,胆子有些小不太敢跟人交谈;其二老大爷看起来不太好说话,打电话时的语气凶凶的;其三这类缺乏公德心意识的老大爷很常见;其四多数人都习惯了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其五这些小事忍忍就过去了。)

C后果:找出其他的选择和化解灾难性思维(向乘务员提出换座位,躲得远点就打扰不了我了;忍一忍就到家了;和老大爷说一说,让他调小点声音。)

D反对想法B的辩论(有机会能劝说老大爷,其一我平时虽然很少与他人交谈,但该出手的时候还是会出手,且说出自己的想法心里也好受很多;其二老大爷也就说话大声点,我们家乡那边的人不都这样么?说话像干架一样,生怕别人没听见;其三老大爷缺乏公德心可能与他们接受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关,但不代表他们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其四五这种漠然麻木的想法本就很有问题,他人怎么做与我何关,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活权利、义务。)

E反驳所带来的精神与行为的结果(我成功说出了让老大爷调小音量的话语,他也接受了。事后对于这类问题,我应该有勇气也有能力去劝说。)

这就是我对此事做出的剖析,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遇到过这类的事情,那会的你是如何想?如何处理的?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图源网络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