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李毅恒博士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关于月球背面玄武岩硫同位素的研究结果。研究通过对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的玄武岩、非月海地壳碎屑及角砾岩中的陨硫铁进行硫同位素分析,发现月球内部硫同位素组成总体均一,且比地球地幔重约2‰。这一特征无法用核形成或晚期增生来解释,最可能源于月球形成时的大碰撞事件导致的全球性挥发性物质流失。研究还指出,月球内部的硫含量及S/Dy比值存在显著的不均一性,与岩浆洋演化、地幔翻转等后期过程有关。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的样品用于研究
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月球背面阿波罗盆地内采集了月海玄武岩区域的土壤样品,这些样品对于研究月球上硫的分布以及评估月球硫同位素的均一性至关重要。
关键观点2: 硫同位素分析揭示月球内部硫同位素组成均一性
通过对嫦娥六号样品中的玄武岩、非月海碎屑和角砾岩中的陨硫铁进行硫同位素分析,发现月球内部硫同位素组成整体均一,与月球正面阿波罗玄武岩、嫦娥五号玄武岩及玄武质陨石的硫同位素范围一致。
关键观点3: 月球硫同位素特征无法用核形成或晚期增生解释
月球硫同位素比地球重约2‰的特征无法用核形成或晚期增生来解释,最可能源于月球形成时的大碰撞事件导致的全球性挥发性物质蒸发。
关键观点4: 地幔翻转等后期过程影响月球地幔中挥发性物质的分布
虽然月球内部硫同位素保持均一,但硫含量及S/Dy比值存在显著的不均一性,这与岩浆洋演化、地幔翻转等后期过程有关。
关键观点5: 全球性硫同位素均一性为“大碰撞成因说”提供关键证据
全球性硫同位素的均一性排除了局部岩浆过程或区域撞击事件的主导作用,为大碰撞事件导致月球形成的理论提供了关键证据。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