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醉爱言舞

阅读笔记(五) 本格推理的反思之路——读《名侦探的守则》

醉爱言舞  · 简书  ·  · 2020-01-17 15:03

很多年前,塞万提斯写了一本《堂吉诃德》,把当时的骑士小说都给骂尽了,现在,我读到了东野圭吾的《名侦探的守则》,感觉到了异曲同工之妙,更确切的地说这里也不是“骂”,些许讽刺罢了。这本书是一个短篇集,应该说是一个系列,立身于读者的立场,以警员的口吻,讽刺侦探类小说。书中的警员时时提醒自己是身处小说之中,所以要保持一个侦探类小说中惯有的蠢笨警察的形象,还有时不时对对书中侦探,甚至是作者本人的讽刺,对于很多具有一定推理小说阅读经验的读者来说,每篇作品都能带来会心的微笑。

比如说其中的一篇以密室为题材的小说,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密室杀人是否真的太多了”这样一个问题。从侦探小说的诞生到现在,密室类的小说一直都是一个很热的门类,读者喜欢的就是作者要去做的,所以很多侦探小说的作者就费尽心思去设计密室,甚至都有专门讲解如何设计密室的书。可是怎样做到一个惊喜的密室解谜而不让读者有审美疲劳,就是一个大难题了。本书里面的这个故事结尾的确是出乎意料,但是却有着生硬的情节转折,当然这绝不是东野圭吾的本领有限,而是他的的确确是在讽刺那些刻意地、矫揉造作地,甚至说是为了密室而密室的侦探类小说。

刚才说到有些作者为了让读者有一种惊奇的感觉,会做出一些很刻意地、矫揉造作地安排,这一点在《意外的凶手》这篇里面也有明显体现。这个短篇就是为了突出一个词——意外,但是这里还是要加上一个刚才已经多次提及的词“刻意”,对,很明显的一种感觉就是这里是刻意地意外。很传统的写法,凶手一定是在案发时间在场的几个人之间,几乎所有人都有作案的动机,但是结尾却往往出人意料。我看过很多侦探小说,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个故事里面的凶手还是让我吃了一惊,只是那个设定真的很没有节操,所以结尾的时候作者自己都说会被读者扔香蕉皮的吧。当读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逻辑推理的时候,作者就把创作的重点由案件推理转移到凶手的意外性上,对于那种标榜神秘凶手的侦探小说的讽刺还真的是一针见血。

再说一个封闭空间的小故事,剧情很老套,大雪封山,路途阻断,独栋别墅,凶手依然还是现场几人中的一位。描写与外界环境隔绝情况下的凶杀案,也是一种受到很多推理小说作家推崇的模式,所以自然而然的,这种类型的小说也是数不胜数。这个故事中,山下的别墅,可尸体却出现在山顶,只有一部缆车可以去到山顶,但是所有人都没有足够的作案时间。只是这样各种巧合堆积在一起的场景,却在现实中并不容易出现,几乎可以说这仅仅是侦探小说中模拟出来的理想化的状态吧,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一切全都是不自然的、空想的,描述的是人工世界”。最后揭秘出来的手法的确很奇特,可是总感觉前文中渲染的恐怖的气氛,还有精心设置的人物构架以及紧张的故事情节与最后的结局相比起来,总有种想笑的感觉。

说起《死前留言》那篇的话,被杀害的人在死之前留下了神秘的文字,交与侦探和读者进行解谜,也是常见的一种模式,但是却总感觉临死的人还有去留言的想法确乎有点不正常,文中也是提出了一样的疑问“已经将近快死的人应该没有写下留言的时间”,紧接着作者又用Ellery Queen的说法做出了解释,不过感觉却是越解释越不像话呢,说是解释,却是反讽吧。但是还是要说一下,日文诡计相比较来说还是简单一点的,毕竟过百篇的柯南动漫中,都有类似的情节,看得多了自然就知道的多了,但是一些其他语种的留言解谜,涉及到双关之类的,翻译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困扰吧。这个短片小故事里面最后解出来的答案,让我不禁想起来这样的一个场景:病人快死了,紧紧抓着身边人的手,好像想要说些什么,但是却说不出来,后来分析才发现,原来他想说“你踩到我氧气管了啊”。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神转折,真是让人分分钟出戏,这是推理小说啊,喂。

在推理小说中,有一种占了很大比重的类型叫做“不在场证明”的,也是在本书中出现了。完美的不在场证明的确是能给读者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快感,但是也不是所有读者都喜欢这种类型,因为很多人并不喜欢过于费脑力的推理过程,只是比较享受谜底揭穿的那一瞬间的恍然大悟般的快感而已。读者可以不在意过程,但是作者就不能不在意了,所以如何设置一个不在场证明并留下一个可以解开的尾巴,就是作者需要绞尽脑汁去设计的了。日本经常出现的那种以列车为舞台,严谨的时刻表为参考系的作品,不仅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亲切感,而且相对比较好刻画,对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模版,所以此类作品层出不穷。只是本书这篇,呃,读之前就会想到作者肯定不会按常理出牌,但是读完之后还是被东野圭吾先生的脑回路给打败了,简直脑洞大开。

《花之OL汤烟温泉杀人亊件》,从这个名字开始,作者展开了对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吐槽。一方面小说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或者是舞台剧的确可以给原作者带来不小的好处,不论是名气还是收入,所以很多作者趋之若鹜,甚至于在创作的时候就可以贴近于影视剧本的模式来创作,更有甚者,就是作者文中提到的某些推理新人奖项的入选条件之一就是作品可以被改编为影视剧,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编排却有诸多限制,首先文字转变为影像,所以很多文字上的欺骗性就不存在了,其次影视剧由于篇幅的限制,所以可能很多情节没有办法完全展开,以至于原著会被编剧二次创作,改到面目全非,所以也是矛盾的很。

不仅仅是侦探小说的写作过程中需要考虑悬念的设置,以及作案的手法之类的,给推理小说写评论文章也是一样的,这一点《诡计的真面目》中特意提了出来。经常会有某些推理小说的评论,无意间就透露了凶手的身份,那样不免就破坏了读者阅读的乐趣。密室杀人或者不在场证明之类的推理小说,一般不会出现凶手被体现泄露的事情,而且评论宣传的时候还可以暗示作案手法,不会有什么顾虑,但是相反有一些类别却是连提都不能提,只能在介绍的时候打打擦边球,否则就会有露底的危险。所以说推理小说的书评不好写,也的确是不假。

东野圭吾在《不公平的样品——推理小说的守则》这篇中讨论了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就是创作者与解谜者之间的公平性的问题。究竟作者与读者之间有没有所谓的公平,是否书中侦探做知道的关于案件的线索和读者知道的一样多,并且最后的谜底就是由这些线索所推理出来的,并无其他读者不知道的信息的呢。有一部分作品,在最后解答谜题的时候,会推出来一个很重要的,但是读者却完全不知道的信息,这就是不公平的作品了,当然那样的作品一般来说评价都是负面的,甚至会招来读者的愤怒。但是那样也会产生一种意外感,虽然说失去了解谜的乐趣,但是之前我也说了,很多读者其实在阅读的时候是并不跟随侦探进行推理解谜的,他们只是在意最后谜底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快感,所以意外性出现的时候,也有不少读者是感觉惊喜的。各有所得吧,究竟应该怎么样,还是要看作者本人的取舍了。

尾声

看完了这本书,好像这个系列也已经结束了,因为最不可能的凶手都已经出现了,之后就不会再有什么悬念或者说惊喜了吧。虽然说这算是一本解救本格推理的小说集,但是给我最深感受的一点,还是讽刺,讽刺现阶段推理小说俗套的写法;讽刺小说作家为了出人意料,所采用拙劣的方式;讽刺影视剧对原著小说没有节操的改编;讽刺现实世界中的一些推理作家及其作品。但是虽然说这是一本轻松幽默,而且讽刺意味非常浓厚的小说,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里面的推理还是经得起推敲的,并没有敷衍,诚意满满。

东野圭吾对于推理作品现状的不满,对突破旧模式的愿望和尝试,都在这本书的嬉笑怒骂之中表现地淋漓尽致,独特的视角和行文,让人拍案叫绝,感叹一声,真的精彩!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