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一起学术造假事件,涉及爱思唯尔旗下的Scopus数据库收录了一本名为《法律科学》的期刊。该期刊通过伪造编委会成员、出版历史和引用数据等方式骗取Scopus的收录,最终被发现并停止索引。事件暴露出学术数据库在内容筛选和审核机制上的盲点,以及学术造假产业化的趋势。学界呼吁建立研究诚信委员会,主动监测异常出版模式,强化学术诚信。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学术数据库更新引发轩然大波
《法律科学》期刊被Scopus收录,但后被揭露是幽灵期刊,引发广泛关注。
关键观点2: 期刊造假手段揭秘
通过伪造编委会成员、出版历史和引用数据等方式绕过Scopus审核机制。
关键观点3: Scopus作出积极反应
尽管面对质疑和证据,Scopus及时停止对《法律科学》的索引,表现出积极态度。
关键观点4: 学术造假产业化的风险
学术造假进入新阶段,依赖数据库指标的学术评价体系面临动摇风险,虚假论文可能污染整个学术研究的知识基础。
关键观点5: 学界应对措施
呼吁建立研究诚信委员会,主动监测异常出版模式,学界应具有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
文章预览
编译 | 李思辉 张曦月 2024年7月,一则看似普通的学术数据库更新消息,却在数月后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爱思唯尔旗下的Scopus数据库悄然收录了一本名为《法律科学》( Science of Law )的期刊,然而这份看似正规的学术出版物,却被揭露出是一座由谎言堆砌而成的“幽灵大厦”。近日,撤稿观察网站报道了这一离奇事件。 图片由AI生成 1 学术界的“李鬼”期刊 当研究者试图查询该期刊编委会成员的学术背景时,一系列诡异现象浮出水面。 三位来自美国的领衔主编——阿拉巴马大学法学院的Alessio Miceli、威奇托州立大学的Anita Steinberg、麦乔治法学院的 Jeffrey Robinson在Scopus数据库中完全没有任何发表记录。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高校的官方人员名录中,根本不存在同名学者。 这种 “查无此人”的荒诞,在该期刊60多人的“编委会名单”中反复上演: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