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猫猫不爱吃鱼

论李白杜甫诗歌之异同

猫猫不爱吃鱼  · 简书  ·  · 2021-10-26 21:09

摘要:在灿若星河的唐诗文学中, “李杜”二人组凭借举世无双的才华点亮了半片星空。他们留下无数的经典诗作,几千年来,被学者考查研究,被后世摘抄传颂,其文学价值可见一斑。本文主要从诗歌修辞、诗歌语言风格、诗歌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关键词:李白, 杜甫, 诗歌

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唐代诗歌创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给后世文学以深远影响。李白和杜甫由于生活经历、思维性格等不同,在诗歌艺术上也各有特点。

一、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不同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总体特点是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清新飘逸,意境奇妙。而且李白尤其擅长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营造一种瑰丽动人的巧妙意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描写让我们仿佛就置身于那宏伟壮观的瀑布前一样,给人带来深深的震撼感。“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显得新颖别致。“燕草如碧丝”是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眼前之景,虚实的巧妙结合,生动传达出来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此外,“丝”谐“思”,“枝”谐“知”,一语双关,从侧面展现了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的美好爱情。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总体特点是沉郁顿挫,雄浑壮阔,细致入微,情感细腻。他擅长寓情于景,往往是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从细微处入手,炼字炼句,力求诗作更深刻、更概括、更精练,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杜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继承了《诗经》、《离骚》 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 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采用客观的纪实描写手法,叙述者完全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 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写实中融入强烈的抒情,以时事入诗却含有泪水和深情。如《石壕吏》中逾墙走的老翁,,急应河阳役的老妇;《新安吏》中被征的男子;《新婚别》中暮婚晨别的新婚妇女,《丽人行》中奢侈荒淫的杨国忠兄妹;《兵车行》中的行人,还有殷勤的田父、天真的儿童、如狼似虎的差役……组成了众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画廊,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二、诗歌风格上的不同

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描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的狂放精神。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基本色调。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且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上他本人洒脱不羁的气质以及傲世独立的人格,豪放飘逸成为了李白诗歌风格的主要特点。如《南岭别儿童入京》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上李邕》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抟遥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等。

杜诗风格崇尚绮丽、清新,后来向沉郁、老成发展,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

杜甫作诗善于将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抒情融为一体,他作为一位思国为民的诗人,加上杜甫主要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使诗中常常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浓烈情感,但他深厚的儒家涵养,使得他的情感往往在即将喷涌而出之时又被抑制住,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因此杜甫的诗歌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杜诗“沉郁”风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 的产物,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明面上看仿佛在写即使国家破灭了,山河还在,草木依旧会生长,但其实是在写国都陷落,只有山河还在,只有草木还在,百姓逃的逃死的死,这句诗表现出诗人对百姓的哀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处诗人没有写人们的悲泣,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花鸟感受到了人间的疾苦并落泪哀鸣,正是这种间接的表达让这种悲泣更加地深沉,这时悲痛的情绪已经积累到高潮,仿佛就要喷涌而出,但是接下来诗人却用了平淡的词语来让这股情绪变得缓慢而深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从令动物草木闻之皆悲的孤独沦陷,百姓逃亡一下子转到了家信难收的淡淡的哀伤,但连接了上文却又让这种悲伤更加深沉。这就是杜甫的沉郁顿挫。

三、诗歌意象上的不同

李白诗中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其诗歌大胆夸张,想象力丰富。最明显的现象是意象集中于宏伟壮观的天象或地貌方面。据袁行霈先生统计,在李白今存987篇诗作中,宏伟的自然意象竟出现了1100余次,其中天象类以天、日、月、云、雪五种意象运用最多,地貌类以江、河、海、山、峰五种意象运用最多。在《金乡送书韦八之西东》中,他想念长安, 就想象“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他喜欢明月, 就想象明月可问、可攀、可揽。完全凭传说、想象落笔。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 以大胆的想象夸张, 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而《侠客行》“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 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江夏赠韦南陵冰》中的“愁来饮酒二千石”等,都是极度的夸张。

杜甫诗歌展现了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广阔胸襟。杜诗中多次出现的孤舟、黄昏、月、酒等典型意象,更是形象地塑造了一位心忧天下的文人形象。与好友李白不同,杜诗中似乎少有“美酒”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出现次数众多的“香醪”“春醪”“浊醪”等“浊酒”意象。对于杜甫来说,酒不但是个性张扬时的催化剂,更是他苦闷之时的象征物。

他的名作《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正值九月九日重阳佳节,诗人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只能形影相吊。在异乡漂泊多年,穷困潦倒,久病缠身,一“浊酒”写出了诗人此时此刻万悲于心头的潦倒。再比如杜甫在《宿江边阁》中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一句描摹翻腾在波浪中的孤月,与最后两句“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在不眠之际心中所产生的忧虑及无力感相呼应,因此孤月不仅是单纯的水月之景,同时更是作者心境的象征。

四、两人的相同之处

(一)生活的时代相同且两人有交集:李白和杜甫是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相识于洛阳,那时杜甫因进士不第而游历四方,遇到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同样失意的两人就此成为了好友并一起去游历,于天宝四年(745年)秋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从此再无相见。

(二)诗词内容都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同情劳动人民。

(三)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四)都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五)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都是就他们主要的创作特色而言的。然而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两人都写过不少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总之,诗歌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到唐代高度繁荣, 而作为唐代诗坛两颗璀灿的巨星,李白、杜甫不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语言风格、体裁等方面都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炜. 李白杜甫之异同[J]. 中国校园文学,2018(21)

[2] 孙国超. 论李白与杜甫诗歌创作方式异同[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0)

[3] 周林晔. 杜甫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分析[J]. 戏剧之家,2019(28)

[4] 王夫之.  唐诗评选[M]//船山全书:第14册.长沙:岳麓书社 ,1996

[5] 程宏亮. 李白的创作品性与文化价值[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特学版),2019,(04)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