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近期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及成都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接到大量关于“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诱导下载相关App后遭自动扣款的投诉,涉及多个省市的老人。分析报告指出部分App运营方存在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形。本文介绍了分析报告的十个关键点,包括运营方的责任转嫁风险、限制用户个人信息权、减轻自身赔偿责任、单方面掌握账号控制权、享有单方面变更合同的权利等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运营方存在诱导下载和自动扣款问题。
部分App通过“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方式诱导用户下载,并存在自动扣款行为,导致消费者损失。
关键观点2: 运营方转嫁责任和风险。
运营方在广告及第三方服务责任上“甩锅”,对广告的真实性和第三方服务的安全性、合法性不做保证,将风险完全转移给用户。
关键观点3: 运营方扩大免责范围。
运营方将可预见、可防控的风险纳入免责事由,如网络故障、设备维护等,远超法律规定的“不可抗力”免责边界。
关键观点4: 运营方限制用户个人信息权。
运营方可在用户违规或服务终止时,依据“自身数据处理规则”随意删除用户个人信息,削弱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
关键观点5: 运营方加重用户责任。
用户需对账号及密码下发生的所有活动承担责任,包括非本人操作的行为。运营方的举证责任被完全免除,用户陷入“举证难、追责难”的困境。
关键观点6: 运营方单方面掌握账号控制权。
运营方可基于自身经营需要、业务规范、用户违规等模糊理由单方面收回、冻结、注销用户账号,无需证明用户存在实质性违约。
关键观点7: 运营方享有单方面变更合同的权利。
运营方可随时根据业务发展修订用户协议、服务规则或资费标准,无需与用户协商或征得同意。
关键观点8: 争议解决机制限制用户选择权。
所有App均强制约定争议由运营方所在地法院管辖,排除用户依据民事诉讼法进行选择的权利,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
关键观点9: 消委会提出强化源头治理的建议。
消委会建议要求应用商店建立“侵权App黑名单”,规范格式条款,优化支付安全,加强宣传教育,提升防范意识。
关键观点10: 加强支付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规范支付安全,建立异常扣款监测机制,提升消费者对“诱导广告识别”“免密支付关闭方法”等知识的了解,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