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时件

首度归来的出走者——何佳

时件  · 简书  ·  · 2019-12-09 20:28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你一定知道,德国艺术大师吕佩尔茨前不久造访中国。但有一件事,你或许还不知道。他还带回了由伊门道夫推荐给他的一位来自中国的得意门生——何佳。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何佳是一位出走者,她带着梦想毅然决然地踏出了国门,奔往一座陌生而又向往的国度——德国。而今,她又归来了。这一次归来,她带着大师生的荣耀和光环荣归故里。(在德国,大师生是导师对学生的一种认可,相当于博士学位。)


图片发自简书App

5月1日,在北京798——晨画廊,何佳带来了她近期的17幅风景作品。这一次展览对她而言,是首度归来展。

从2005年至今,她在欧洲和美国进行了多次个展和群展,作品广被欧洲艺术机构和藏家收藏。就此次首度归国展,她说:“我认为,作为一名艺术家,不管创作还是人生,走到某个阶段,都要做一些阶段性的事情,要对自己的艺术品有一个展示出来的时机,一是、请大家欣赏;二是、请一些业内的老师欣赏的同时, 提一些建议和见解。这对我,一个青年艺术家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成长历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她说:“正值春季,我想献给大家一个春天,所以带来了我近日创作的风景画。虽然也有一些人物画,但我觉得这个更应景。”

霍克尼的绿是淡淡的,笔触细腻,那欣欣向荣的绿,像极了早春;而何佳,大块的涂抹,绿色由淡转浓,间或红、白、黄。恣意地笔下却是温婉和忧郁,更加接近春末夏初的特质。偶然间,你可觅得雨的踪迹。

不知不觉间,晨画廊外开始淅淅沥沥飘起了雨,何妈妈告诉我:“不知为什么,每一次她生命中的最重要的时刻,总会伴着雨。出生时,外面下着瓢泼大雨;出国离开时,也是细雨绵绵。今天也是。” 我想雨与她,像玉与贾宝玉一样,冥冥中有不可割舍的牵绊。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何妈妈告诉我,很小的时候, 何佳本学舞蹈, 后来跟着她单位的一位同事学画画,发现她在绘画方面很有灵性,继而在选择大学时,走进了内蒙古艺术学院国画系。大学期间,在西方艺术史时, 我接触到了德国表现主义、印象主义。那些注重精神的、表现的、自由的绘画方式吸引着她。她多么想到到欧洲去看看, 看看孕育那些世界艺术大师的土地,他们笔下的静物为什么是我不曾见到的,到国外走走的念头就此萌发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出走者何佳带着梦想坚定跨出国门,走进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跨出对于很多人而言,谈何容易。而对于一个小女孩而言,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一年间早出晚归的德语学习,似乎对于她而言,这不过尔尔。但是那一年,中西方的思维差异让她陷入了恐慌中,习惯于中国的临摹技法的教育方式的她,完全不知道如何去思维、创作。整个精神状态也几近奔溃。她一个人孤独地走在德国的大森林、街道上,突然她想用自己的感受画下整个世界。于是,她背起了画夹展开了新的游历。这一次的作品惊艳了当时基础部的老师,他激动极了,告诉我:“我发现你的潜力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就此,她喜欢上一个人采风,遍访了莫奈、梵高、塞尚、博奈尔等艺术大师的走过的轨迹。 她说:“他们走过哪里, 我就走过哪里;他们画过哪里, 我就画过哪里;他们在什么样的光线下创作, 在哪里取景,然后去观其作品,分析其中的缘由,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跟着大师的足迹走。 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她,古典、优雅。作品中也浸染着她与生俱来的古典气质,偶然间,在她的画布上有着大写意般的恣意和游刃。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因此在大学选择了国画系。而国画中她更偏爱写意。她说大学时的老师将她带入到写意的世界中,给她带来很多的感动和影响,她很欣赏老师的作品。

后来,她渐渐意识到中国的写意和西方的表现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她说:“其实,写意是中国化的表现主义,它表现的这种情怀和表现方式恰恰和西方表现主义是对等的。这在业内很多专家也很认可。当照相机出现了,打破了西方艺术界的绘画逻辑,开始尝试新的手法。于是德国表现主义应运而生,真正开启了叩响现当代艺术的大门。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接触过一位研究东方艺术的美学教授, 其实在文艺复兴后期, 宋代的文人画对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丢勒后期素描的感受力,与之前有一定区别,它和同一时期的宋代文化画有相互碰触和结合的点。德国与中国,虽然相隔甚远,在文化上相去甚远。这样追溯到很早以前的政治原因,两国文化发展的根源不同,导致了后期的文化发展制度、经济和政治的多元化,造就了今天文化多元化的形式。而体现在绘画上, 古代中国绘画只是在表象上与西方油画有所差异,如材质、呈现形式等差异,但精神表达如出一辙。总之,我认为二者在艺术方面是相通的,无国界之别。”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她是伊门道夫、吕佩尔茨——两位世界级艺术的得意门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她说:“提及伊门道夫,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中国的老朋友了,和中国有着非常好的国际关系和艺术友谊,很多中国知名艺术家、高校教授都拜访过他。我们都知道,他患有神经性疾病, 起初坚持到学校讲课,后来肌肉萎缩,无法行走,但他允许学生到家中探讨问题。 其实,他并未教过我如何创作,而是在哲学思想和人生价值方面给了我更多的引领。吕佩尔茨教授也有同样地观点,他认为:‘艺术是不可教的,他是自燃、自发的,一种天然的你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你只是在用画笔体现人生。’

中国有句俗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二位教授待我如女,我们无话不谈。2005年,伊门道夫教授来中国住院20天内,我陪护左右,未曾离开过。最近访京的吕佩尔茨教授,他给我很多艺术方面的建议和触动。

就这次展览二位导师一定会很开心,虽然伊门道夫教授已经离世,吕佩尔茨教授短短的中国之行结束,未能亲临指导,相信他们都希望我越来越好。吕佩尔茨教授在展览开幕前还发来贺电,祝我首度归来展成功。”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毅然踏出国门到此次回归,时隔10年之久。虽然10年间,她穿梭于中德,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她找到了艺术的最根本的特质—以情作画。

在德国生活的近10年中,她本人与自己的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绘画艺术的层面,她的进步让我们见证了一个青年女性艺术家的成长和发展。尽管如此,她仍在在中德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游走,不断追寻艺术的完美世界。

这一次,她与晨画廊牵手,正标志着她首度归来。此次展览将于5月20日闭幕,再此期间欢迎大家走进何佳的艺术世界,领略中西文化间共同孕育的艺术的魅力!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