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互联网法院
用科技打通现实时空阻隔,用科技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用科技体现司法审判温度,用科技助推网络法治进程。
TodayRss-海外稳定RSS
目录
今天看啥  ›  专栏  ›  北京互联网法院

媒体聚焦丨CCTV13《东方时空》:AI何以成为“侵权和违法犯罪工具”?

北京互联网法院  · 公众号  · 互联网安全 科技自媒体  · 2025-10-15 17:4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北京互联网法院涉及人工智能侵权的典型案例。包括教授“被代言” AI换声带货、制作名人AI形象陪伴、利用AI软件恶搞他人肖像等事件。法院审理后认为,这些行为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声音权、姓名权等人格权益,网络服务提供者如通过算法设计实质参与侵权内容的生成和提供,应承担侵权责任。另外,还涉及国风短视频博主被他人深层“AI换脸”的案例,法院对肖像权和个人信息权益的界定也进行了阐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教授“被代言” AI换声带货

李女士因AI换声带货被起诉,法院认为商家利用AI合成声音未经授权,构成侵权。

关键观点2: 制作名人AI形象陪伴侵犯权益

某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被起诉,因用户可创设名人AI陪伴人物,构成对名人肖像权、姓名权的侵害。

关键观点3: 利用AI软件恶搞他人肖像构成侵权

孙某使用AI软件恶搞程女士肖像,构成对其肖像权、名誉权的侵害。

关键观点4: 国风短视频博主被他人深层“AI换脸”

廖女士发现自己在某APP中被“AI换脸”,虽然未构成肖像权侵害,但未经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构成侵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