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猫又
无意生产“干货”,只求写出真实感受。
今天看啥  ›  专栏  ›  周猫又

台湾跨年旅行游记之三:台南篇(终)

周猫又  · 简书  ·  · 2018-01-24 22:18
    

文章预览

在异国的角落里,
听着陌生人对话,
并置错置身份,
仿佛自己正在,
参与着这座城市里的故事,
说着这尘世里的呓语。

晚上9点到的台南。
从火车站出来,和台中台北对比,有一种国内小县城的感觉。但不同的是,国内火车站一出来一定是各种载客摩托车疯狂招呼,这里则一个都没有,摩托车都呼啸而过。

今晚定的民宿,就在火车站对面的大厦,独立一房,价格也就500台币,性价比比较高。(台湾住宿不便宜,就算青旅多人共住的床位也要80-100人民币)

大厦一楼是一个相当老旧的游戏机厅,里面的游戏感觉都非常古董。晚上十一二点还经常有大叔坐在这里玩,让人莫名觉得有点落寞。

房东是一个祖籍山东的台南人,口头禅是闽南语的“he-a”(是啊/对啊),带我上楼,桌上已经摆满各种台南旅行小册子和景点介绍,推荐了好多地方和小吃,相当热情,还免费提供了运动饮料和小零食,这在台北可是没有过的待遇。

-在台湾呆久了,也能明显看出电视里的蓝绿阵营分别。

台南的公共交通和其他城市相比,老实说不太方便。因为本地人其实主要开摩托车,公交不发达,一辆车要等半小时一个小时,所以要么租电动车(摩托要驾驶证),要么骑脚踏车。

房东借了一张注册了台南共享自行车的悠游卡给我,自行车还带装手机的小袋,可以一边导航一边骑行,探索古城,成了我在台南主要的交通方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台南的早晨,从一碗牛肉汤配肉燥饭开始

第二天一大早,骑上自行车,就往西边的安平古堡出发。
南部真是热多了,不一会儿就有出汗的感觉。
台南的房屋主要是不太高的骑楼,庙宇很多,风格也是闽南样式,雕刻装饰华丽,加上同是闽南语系,和满大街的摩托车,居然让我有种回到潮州的感觉……


图片发自简书App

马路上,一个人偶挥舞着双手的旗子,提醒过往车辆正在修路,这是台南人的幽默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几乎所有旅行攻略都把台南繁多的特色小吃当作一大亮点。

刚进入安平区,路边就有一家著名的“文章牛肉汤”。经典的吃法,是牛肉汤配肉燥饭。牛肉汤有放药材熬制,牛味浓郁,牛肉分量足,早餐吃一份,感觉很有力气。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台湾文明的开端:安平古堡

安平,是台南人为纪念郑成收复台湾,用国姓爷的家乡的名字命名了这块土地。安平就是当时台湾最文明最发达的地方。安平古称“大员”。是台湾名称的由来。
但台湾的名字还有很多……
最早它叫福尔摩沙(formosa),是拉丁文中的“美丽”之意。1624年,荷兰人在台南安平登陆,发出“美丽”的赞叹。从此,台湾就以福尔摩沙的名字,传到了欧洲。

荷兰人在这里进行了30多年的殖民统治,并在现在的安平建立了“热兰遮城”。现在留下的古迹安平古堡,就是热兰遮城的遗址。


图片发自简书App

郑成功攻打台湾,如有神助,逼退了荷兰人。汉人开始大量移民到台湾。


图片发自简书App

郑成功的雕像很常见。

可以说,这里就是里就是台湾文明的起源。但现在看到的热兰遮城,也早已不复当年的面貌,现在留存其实是日本人重建之后的建筑。

仿佛台湾历史的缩影:赤坎楼

赤坎楼也是荷兰人建设的,最早叫做普罗民遮城(province),当地人叫荷兰人为红毛,所以也叫做红毛城。现在早已改建成中国建筑的样式,没有当年番鬼楼的模样。

300年来,赤坎楼经历荷兰、明郑、清朝、日据、民国不同时代,仿佛台湾历史的缩影。

找回摩登时代的记忆:林百货

在台南繁华的中正路商街,有一座五层的老建筑,和周边的购物商场“画风迥异”。

这座名叫“林百货”的目前“台湾最小的百货商场”,本身是一个传奇。


80年前,日本人在台南开办了当时台湾最大最时髦的百货公司林百货,被人们称之为台湾银座。

林百货为台湾人带来了当时最摩登的商品,梳着妹妹头的售货小姐成为时尚标杆、神奇的流笼(电梯)被人们争先体验。

但后来日本人离开,林百货沦为荒废,只到近年,台南市政府菜才重新引入文创力量,重修林百货,再次开业的林百货,又一次吸引了全台湾的目光,成为复古时尚的标杆。

关于林百货,我还写了另一篇专门讲它的文,请看:
创意内参:台南老建筑活化案例之林百货

在台南看欧洲:奇美博物馆

在民宿房东的强烈推荐下,我决定去奇美博物馆看一下。在台南坐区间车(是火车但速度慢,其实和捷运差不多),8分钟到达保安火车站。

这是一个小小的老火车站。好有日式风情,还偶遇一只小黄猫。

出来骑自行车,不一会儿就远远看到一个面积惊人的“庄园“——是的,就是欧洲那种夸张的庄园,一座纯白色的“白宫”坐落其中。这就是台湾著名的私人博物馆:奇美博物馆。由企业家许文龙以“让台南人不用出国就能欣赏世界艺术精品”的理念创办,收集了全世界珍贵艺术品,涵盖奇珍异兽、各国古武器、西洋画、雕塑、乐器等等,要看完所有内容至少需要3小时以上,可谓“艺术洗礼”。

入口处最抢眼的这座阿波罗喷泉雕塑,是委托国外团队专门到法国安凡尔赛宫复刻回来的。英姿飒爽的阿波罗神驾着马车从海面跃出,四周的海怪吹响号角,海豚跳出水面,整点还会有高达5米的巨型水柱喷出,场面十分壮观。

门口这段超长的桥上,希腊神话的众神雕塑一一下凡在两边,精美程度完全不输欧洲,要不是上面写着中文,完全可以假装到了欧洲旅行!




乐器馆内的策展形式最让我印象深刻。按照交响乐的布局,不同乐器旁放了一个屏幕,其中播放着演奏该乐器的乐师。没个乐师会轮流开口,介绍自己的乐器,没轮到的乐师会在一旁给乐器调音,衔接非常自然,有趣。

孔庙周边的名小吃

台南孔庙是台湾最大的孔庙,但如果比大陆占地面积也只是中等偏大而已。里面有圆滚滚的松鼠。

在孔庙附近,特别多知名小吃。

比如福记肉圆。肉圆里面确实是肉,被米粉皮包起来蒸熟,淋酱,配汤吃。


图片发自简书App

碗粿。是一种类似蒸糯米糕的东西,里面埋了猪肉和虾米,上面会淋酸甜的酱料(反正台湾菜几乎都会淋点酱就对了),听起来有点奇怪,吃起来还好。

牙口不好的婆婆也在吃。

莉莉水果冰,也是一家名店。吃新鲜水果冰的地方。

另外,担仔面也是台南数一数二的著名小吃,关于担仔面,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请看文章:台南“深夜食堂”:一碗担仔面与“大陆妹”的故事

台湾国立文学馆

在孔庙隔壁,有一座气派的古典建筑。 原本是日治时代的台南州厅。现改为国立文学馆。

在台中,我介绍了台中文学馆,相比之下,台南的这个文学馆规模更大。策展形式也更大气。


和台中文学馆一样,门口也放置许多名家金句,比如这句也是一下击中了我。

在文学面前,
没有「他们」,「你们」,
只有「我们」啊!
——齐邦媛《巨流河》

除了了解台湾文学发展历史之外,馆内常常有新奇特展值得一看。比如这次我看到了“推理文学在台湾”和“数位百工”两个特展质量都非常高。

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台湾策展人从来不会像只提供一成不变的“答案”,而是提了许多需要我们自己叩问自己的“问题”。


比如这个光影装置。

影子是什么颜色?
我们认为的黑色是真正的黑色吗?
诗里面的文字,又真的是表面上的文字吗?

爱国妇人馆

就在莉莉水果冰隔壁,有一座木制日式建筑,也是古建筑改建,现在作为文创展览使用。2楼原本是是茶室改为阅览室,逛街走累了,可以到二楼坐在榻榻米上看看书,看看窗外绿树林荫。非常舒服。


在这里休息一个下午完全没有问题。

后记

贾樟柯在《贾想II》的序里面写到一个叫老何的人,他是敦煌当地的一个制片,他见多识广,他的话题是,我昨天看到狼了。你有没有看到山上的狐狸?他让人感觉很开阔,他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关注的东西还有很多。

去旅行,不是为游山玩水,或是猎奇体验,而是去了解不同的人关注的世界,去跳出自己狭隘的眼光,去寻找这种开阔和广阔。

这是我旅行的意义。

而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人与城市的关系,人与时代的关系,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去生存,去改变自己,什么会被改变?什么不会改变?

我尤其关注那些边缘的角落,去体会被排除在主流以外的人他们经历着什么,他们如何反抗,他们如何慰藉自我。

台湾的历史和命运是特别的,作为亚细亚的孤儿,我看到这座小岛被不同政权轮番占领,身不由己。原住民、汉人、日本人,不同民族和文化塑造出今天复杂多元的台湾,也呈现多种多样的生存形式。

台湾此行,让我看见、也感受到华人社会更多的可能性。

就像贾樟柯采访时说过:我们总是把我们生活里面我们的职业里面、专业里面的东西无限放大,放大到窒息我们、包裹我们。而当你去行走,去接触到不同的人的时候,会让我们回到本位,会让自己变得很小,又变得很结实。

旅行不为了彰显自我,反而是缩小自我,借不同社会文化的冲击和不同人生的体味,帮助我们看清楚找准自己的位置,从而得到更宽阔的世界。

所以,旅行的乐趣在于心态,不在于你去了哪里。如果我们能唤醒自我束缚的麻木的心智,打开好奇心的眼睛,在熟悉的城市,一样能够得到旅行的乐趣。

台湾跨年旅行游记之一:台北篇

台湾跨年游记之二:台中篇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