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转自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介绍了2024年IDF“影视人类学”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举行情况。论坛分为两场主场讨论,围绕“地方性知识、文化主体与人类学影像表达”及“民艺的文化语境与民族志影像创作”两个主题展开。通过嘉宾分享和观众交流,展现了影视人类学的思考和成果,为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贡献了集体的学术思考力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论坛介绍
IDF“影视人类学”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行,由张献民负责,朱靖江为召集人。分为两场主场讨论,分别围绕“地方性知识、文化主体与人类学影像表达”及“民艺的文化语境与民族志影像创作”展开。
关键观点2: 嘉宾介绍
主场讨论一发言嘉宾包括王海飞、纪录片导演顾桃、杨宇菲和张海。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学术成果,阐述了各自对影视人类学的思考。主场讨论二的发言嘉宾季丹、和渊、周洪波则围绕民艺的文化语境与民族志影像创作展开讨论。
关键观点3: 论坛内容
两场讨论中,嘉宾们通过放映自己的作品,分享了对影视人类学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讨论涵盖了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人类学影像的表达方式、民艺的文化语境以及民族志影像的创作等多个方面。
关键观点4: 观众互动
论坛中,观众与嘉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提出了如何传播家乡文化、纪录片新手在后期剪辑上的建议等问题。嘉宾们也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回答和建议。
关键观点5: 总结
张献民在总结中表示,影视人类学的生命力在于内在的好奇心和现实的关怀。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向观众传达出影视人类学所内含的现实关怀。
文章预览
本文转自: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2024年10月26日,IDF“影视人类学”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1号楼201教室举行。 此次论坛负责人为张献民,召集人为朱靖江,论坛分为两场主场讨论,分别围绕“地方性知识、文化主体与人类学影像表达”及“民艺的文化语境与民族志影像创作”两个主题展开演讲与讨论。“主场讨论一”的发言嘉宾包括: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王海飞、纪录片导演顾桃、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电影学院助理教授杨宇菲及云南大学影视人类学实验室主任张海,学术主持人为朱靖江;“主场讨论二”的发言嘉宾包括:纪录电影作者和渊、独立纪录电影导演季丹、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熊迅及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一级导演周洪波,学术主持人为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教授雷建军。各位嘉宾通过分享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