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新京报评论

警惕“防伪码”沦为制假售假幌子 |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4-03-28 23:55
防伪码“李逵”和“李鬼”真假难辨,暴露了商品质量监管的薄弱点。▲资料图:手机扫码。图/IC photo新京报社论包装上贴了“防伪码”,商品就一定是正品了吗?恐怕未必。据北京日报报道,不少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使用了虚假防伪码,用包装盒上的防伪码扫描,货品提示是正品,但从其他渠道直接联系官方查询,却被“打假”。作为常见的预防假冒伪劣手段,商品防伪码的原理并不复杂。一般来说,厂家给每件商品设置的防伪码都是唯一的,消费者通过将防伪码与厂家后台的记录进行比对,就能实现识别商品真伪的效果。然而,商品可以造假,防伪码同样也可能。现实中,不少消费者看到商品贴有防伪码,就以为是正品,并不会真正去比对。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消费者这一心理,张贴无效的虚假防伪码,甚至“造假造全套”,自制防伪查询网站进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