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本雅明关于艺术作品的“灵韵”概念,并从结构主义符号学角度对其进行了澄清。文章认为,虽然手工时代的艺术作品具有灵韵,但机械复制时代乃至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作品也有灵韵,尽管它们的来源不同。手工时代艺术作品的灵韵源于作者在场,机械复制时代源于对象在场,人工智能时代源于观众在场。没有观众经验的激活,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作品将毫无意义。文章还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作品的灵韵,指出它是从外部由观众赋予的,并探讨了符号学中的三种结构以及它们对艺术灵韵的影响。此外,文章还设想了一种超人类现象——纯有世界和机器的纯无世界,并探讨了它们与符号世界的关系。最后,文章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否具有灵韵进行了猜想,并指出没有观众的经验激活,这些作品将毫无意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灵韵的概念与来源
本雅明提出的“灵韵”概念不仅适用于手工时代的艺术作品,也适用于机械复制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作品,尽管其来源不同。手工时代的灵韵源于作者在场,机械复制时代的灵韵源于对象在场,人工智能时代的灵韵源于观众在场。
关键观点2: 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作品的灵韵
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作品的灵韵不是从作品内部散发出来的,而是观众从外部赋予的。没有观众经验的激活,这些作品将毫无意义。
关键观点3: 符号学结构对艺术灵韵的影响
文章讨论了符号学中的三种结构:存有性符号学、代表性符号学和标记性符号学,并指出它们对艺术灵韵的影响。存有性符号学中的能指位移至意义领域,使得符号具有意义;代表性符号学中的能指指向所指,意义需要通过符号来表达;标记性符号学中的所指位移至能指,意义处于欠缺状态。
关键观点4: 超人类现象与符号世界
文章设想了一种超人类现象——纯有世界和机器的纯无世界,并探讨了它们与符号世界的关系。纯有世界只存在存有,没有符号;纯无世界只存在标记,没有意义。
关键观点5: 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作品的灵韵猜想
文章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否具有灵韵进行了猜想,并指出没有观众的经验激活,这些作品将毫无意义。灵韵不是从作品内部散发出来的,而是观众从外部赋予的。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