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美国普利策奖得主戴维·希普勒在《穷忙》一书中描述的经典场景,以及“穷忙族”的特点和困境。文章还提到了芭芭拉·艾伦瑞克、田北辰等社会实验者对此现象的切身感受和思考。文章主要从深度思考、行动闭环等方面提出了改变现状的建议和方法,包括系统性思考、模型思考、终局思考等深度思考的五个工具,以及双目标清单、刻意练习、做事闭环等行动闭环的三个方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描述穷忙族的经典场景和困境
文章通过《穷忙》一书中的描述,展现了穷忙族的经典场景。这一群体虽然拥有固定工作,但工资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们维持某种合理的生活品质,依然相对贫穷。他们像转轮中不停奔跑的仓鼠那样,既逃不出去,也停不下来。
关键观点2: 提出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及方法
文章指出,深度思考是摆脱困境的关键。作者提到了五个深度思考的工具,包括系统性思考、模型思考、终局思考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跳出固有思维,从更高层次和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关键观点3: 强调行动闭环的重要性及实践方法
文章强调了行动闭环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三个实践方法:双目标清单、刻意练习、做事闭环。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制定明确的目标,通过刻意练习提升自己的技能,形成做事的闭环,从而实现人生逆袭。
关键观点4: 鼓励人们避免低层次的苦
文章通过社会实验者的事例,强调了低层次的苦只会消耗一个人,而吃成长的苦才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避免重复愚蠢的行为,追求更高层次的思考和行动。
文章预览
作者:Mr.K 来源: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洗车工自己无车可开,银行职员的户头只有2.02美元,医学教科书女编辑十年的收入,也赶不上一个牙医…这是美国普利策奖得主戴维·希普勒在《穷忙》一书中描写的经典场景。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为了生活终日忙碌,筋疲力尽,奋力挣扎,但他们获得的收入依然没办法改善自身的生活,依然入不敷出,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他们越忙越穷,被生活折磨得奄奄一息。这个群体,就是大家常说的穷忙族。 穷忙族,英文称之为working poor,也被称作薪贫族、在职贫穷,他们虽然拥有固定工作,但工资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们维持某种合理的生活品质,依然相对贫穷。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就曾是一个典型的穷忙族。为此,他曾这样无奈地抱怨:“我需要休息,让我的大脑重新焕发活力,旅行能让我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