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相谈寒
我有很多故事,有时没心情写,有时没时间写,更...
今天看啥  ›  专栏  ›  相谈寒

砸地:改变命运的必修课

相谈寒  · 简书  ·  · 2019-03-26 09:43

1960年,雅克贝克拍摄了《洞》,一部有关几个人越狱的电影。

故事本身不论,其中一个镜头的拍摄将这部电影带到了经典的高度。

从35‘40到42’35,七分多钟只拍了一件事情,三个罪犯用一支从床上拆下来的铁条将水泥地面砸了一个洞!

中间虽然有几次镜头的切换,但至少有近一半的时间,三个人轮流在用那根铁条,一下下重击着地面。

于是观众看到水泥地面上渐渐泛出坑洼不平的麻子点,然后以很慢的速度裂开,碎成一块一块,露出下面的泥土,最后变成了一个洞。这中间没有任何的投机取巧,没有任何煽情的音乐,甚至连演员的脸都没拍几次,只看到三双手在一下下重击(其中有一只手还少了两节手指!)在清理着地面的碎石,这种专注和琐碎令人深思。

为什么这七分钟在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至关重要?因为这是打碎幻想的七分钟,是故事中所有人物一切后续行为的前提。说得准确一些,最难的其实是最初的一分钟甚至是前三十秒,因为那块水泥地面看起来是那么厚实,光滑,坚不可摧,似乎代表了几个囚犯的宿命。现代化的监狱,凶神恶煞的狱卒,戒备森严的囚室,这一切都很容易将越狱变为幻想,成为逃避现实的自娱自乐。如果没有第一个缺指人变态的坚持,这些人就无法将他们的想法带入现实,后面的故事也就无从发生。更重要的是,这个镜头教会了我们面对现实,告诉我们努力要面对的困难不止是体力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那种迟迟不来的变化,相比精疲力竭的身体,更让人绝望。相比于同样经典的《肖申克的救赎》将安迪越狱的行为浪漫化处理的方式,这种直面绝望的表现手法更加摄人心魄。

我并不倾向于神化电影当中的这个人,恰恰相反,我觉得他是一个并没有受到过多的教育的人,因此他更有机会面对自己的本能。这种砸地的活动原本是一种动物性本能,我记得看过《动物世界》当中的北极熊,看到厚厚冰面下的海豹,就会把它的体重完全放在两只有力的前爪上,一下下重击冰面,直到冰块破裂,它才能捕食水下的猎物。我看到陆地上的狐狸,为了捉到地下的老鼠,会一小时一小时地刨地,直到将老鼠从洞里逼出来才停止。我相信,无论是北极熊还是狐狸都不懂得什么叫做毅力,他们心中不会有个小人儿在摇旗呐喊,鼓励它们坚持不懈,在这些重复性行为的背后,实际上是你死我活的生物本能。

但从什么时候开始,人放弃了这种重复劳动的习惯,甚至开始厌恶这种行为。我想大约是因为机器的发明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人们不愿意再次重复,把这种重复描述为愚蠢和低效的代名词。又或许是因为机器的出现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本能行为很可能无法改变生命的结局,因此选择了放弃。

其实说到底,即使在今天,人的行为还是可以简化为一次次重复的敲击,只不过有时敲的是键盘,有时是按钮罢了。所有码农都知道,那些机器看上去似乎自觉的行为,是来自多少次无休止的近于傻X式疯狂重复和修改,所有作家都知道,那些读上去浑然天成的故事,其实当中包含了多少无休止的对于细节的调试。一切的成功者,身上的动物性大概都比较强大,因此会把坚持变成人生的习惯。他们的成功后大多数都会比较谦虚低调,因为动物性的坚持每个人都有,实在是没什么可炫耀的。我对成功者的敬意主要在于,传统的教育和生活没有扼杀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本能的释放。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许人就会接受重复劳动是自己的宿命。你可以是天才,也可以是蠢货,但不能是懒人或者为自己推卸责任的人,那样你就辜负了人生在世的基本生活意义。你可是喝咖啡的,也可以是喝茶的,可能是心脏病患者,也许今天来了大姨妈,可能被领导臭骂过,也许刚被恋人甩了或者被中介坑了很多钱。但这都不是借口,你需要面对的是自己的本能,一种摧毁一切障碍,改变一切现状的力量。当困难看似不可克服时,与其坐在那里发愁,不如回头问问你的内心,这是你愿意过的生活吗?如果不是,请行动起来,开始砸地吧。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一种唤醒的力量,我觉得《洞》这部电影唤醒了我被催眠的内心,让我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楚了,能用大脑做的事情交给大脑,剩下的交给人性和本能:肌肉就在你身上,工具可以是你手边的一切,而地面就在那里,砸地,需要理由吗?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