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中国刑法中预备行为实行化的趋势及其重要性,强调了构建体系化风险评价规则的必要性。文章首先指出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法理基础是预备行为的不法性推定,表现为巨大的危险性,由可能的危害性和该危害的可能性动态地构成。随后,文章分析了中国刑法实践趋向和网络罪情演变,认为可能的危害性这一构成要素的该当包含三种情形,分别是受威胁的法益性质重大、法益数量众多、法益种类众多。在刑法不可接受的危害性的判断标准上,应当从形式上的法定刑幅度迈向实质上的生活质量受威胁的程度。对于危害的可能性这一构成要素,应当从预备行为的链条结构出发,客观上要求预备行为显著地提升了危害的可能性程度,甚至相当于实行行为的侵害可能性。文章还讨论了认定预备行为的危险性之后,应当探索预备行为实行化的阶层式规则体系,并在预备行为的风险不法性、有责性和规制的技术性层面进行构建。最后,文章指出预备行为实行化是当代刑法积极预防风险的时代任务,对国家的预防性犯罪化趋向进行正当限制,是刑法立法科学化、人民权利现实化和社会活力最大化的重要课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法理基础
预备行为的不法性推定,表现为巨大的危险性,由可能的危害性和该危害的可能性动态地构成。
关键观点2: 中国刑法实践趋向和网络罪情演变
可能的危害性这一构成要素的该当包含三种情形,分别是受威胁的法益性质重大、法益数量众多、法益种类众多。
关键观点3: 危害性的判断标准
从形式上的法定刑幅度迈向实质上的生活质量受威胁的程度。
关键观点4: 危害可能性的构成要素
从预备行为的链条结构出发,客观上要求预备行为显著地提升了危害的可能性程度,甚至相当于实行行为的侵害可能性。
关键观点5: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阶层式规则体系
在预备行为的风险不法性、有责性和规制的技术性层面进行构建。
关键观点6: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重要性
是当代刑法积极预防风险的时代任务,对国家的预防性犯罪化趋向进行正当限制,是刑法立法科学化、人民权利现实化和社会活力最大化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