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36氪汽车

电池超快充,安全性还没有共识|工程师来信

36氪汽车  · 公众号  · 汽车  · 2025-07-03 15:41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车企与电池厂商通过一系列新技术,试图解决电动车补能体验的问题。这些新技术包括超快充等,但消费者对超快充技术存在担忧,例如对电池寿命和安全性的影响。文章还涉及超快充技术对电池材料、制造工艺、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电池安全性在超快充体系下的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车企与电池厂商通过新技术解决补能痛点

车企如理想、小鹏等通过推出超快充技术,试图解决电动车补能时间长的问题。电池厂商也在努力提高充电倍率,以提高充电速度。

关键观点2: 消费者对超快充技术的担忧

消费者对超快充技术的主要担忧包括:是否会影响电池寿命,电池的安全性是否可靠。这些担忧主要源于对超快充技术的不了解和对电池性能的担忧。

关键观点3: 超快充技术对电池材料、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超快充技术会对电池的材料、制造工艺、结构设计等方面产生一系列影响。例如,为了应对超快充技术,电池厂商会对电池的材料、结构等进行相应调整,以提高电池的充电速度和性能。

关键观点4: 超快充体系下电池的安全性问题

超快充体系下的电池安全性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目前,电池的安全措施主要包括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种。但在超快充体系下,电池的热管理要求更高,需要提高电池的换热效率,以满足降温需求。

关键观点5: 超快充体系的电量区间限制问题

目前的超快充体系都被限制在一定的电量区间内,主要是因为电池的舒适充电区间有限。此外,超快充区间设置得越宽,电池的散热越困难。因此,厂家一般会根据用户数据和散热问题来设定超快充的电量区间。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
推荐产品:   推荐产品
文章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